典型文献
乡土、废墟与文本的行旅:郁达夫翻译《废墟的一夜》
文献摘要:
从他国类似乡土文化中找到共鸣,把翻译变成了自我的情绪纾解、抒发,这是郁达夫翻译德国作家盖斯戴客《废墟的一夜》的内在动力.郁达夫三改译题、文本的传译/转异,与之同步的是"抒情时代"的情感痛苦向精神废墟转化,这两个程序在郁达夫身上的交汇呈现.面对复杂的政治时局,郁达夫已颇有些"疲倦的热烈"与"颓废的道德"般的"中年心态".然而恰是这种辗转反侧的苦闷,类似"反抗绝望"般的抒情,成为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个人兴怨与时代际会的交错、纠缠下对时代与历史独特的想象与回应方式.这一跨文化的抒情对消除断代化与地域化的翻译问题,对祛除二元对立思想的跨文化研究着实启发良多.
文献关键词:
废墟的一夜;抒情时代;废墟;中年心态;"反抗绝望"的抒情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冯波
作者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冯波-.乡土、废墟与文本的行旅:郁达夫翻译《废墟的一夜》)[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2(01):152-160
A类:
废墟的一夜,抒情时代,中年心态
B类:
行旅,郁达夫,乡土文化,共鸣,纾解,抒发,盖斯,内在动力,改译,传译,痛苦,时局,疲倦,热烈,颓废,辗转反侧,苦闷,反抗绝望,现代知识,知识分子,际会,纠缠,回应方式,断代,地域化,翻译问题,祛除,二元对立,跨文化研究,着实,良多
AB值:
0.32121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