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动物驯化途径
文献摘要:
本文结合动物学、遗传学和考古学等多种学科来研究动物驯化的多种途径,并探索不同驯化途径对人与动物之间当下及未来关系的影响.首先,驯化是人类和动植物共同进化的一个过程,对双方而言是互惠互利的.就动物而言,它们能否被驯化与其行为特征密切相关,对驯化"预适应"程度越高则越有利于驯化.驯化会弱化自然选择的作用,但会引发新的选择压力,新选择压力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被驯化动物的警惕性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在新选择压力作用下,被驯化动物的生理和形态会发生一定变化,特别是大脑尺寸、组织和功能等方面的变化.不仅如此,对降低警惕性和反应力的行为选择还会与其他行为、生理和形态特征等产生多效性联系.驯化留下的印记是持久的,动物大脑尺寸和功能的变化很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行为特征也很难恢复到被驯化之前的状态.动物驯化途径是高度可变的,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即共生途径、捕食途径和定向途径.不同途径驯化的动物,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驯化时间的长短和方向都是不同的.最后,本文还提出了动物驯化未来可研究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对该问题的讨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如对当今驯化实践、品种改良、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影响.
文献关键词:
动物考古;驯化途径;共生途径;捕食途径;定向途径
作者姓名:
梅琳达?A?泽德;胡清波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梅琳达?A?泽德;胡清波-.动物驯化途径)[J].南方文物,2022(06):180-192
A类:
驯化途径,共生途径,捕食途径,定向途径
B类:
动物学,遗传学,考古学,动植物,共同进化,互惠互利,行为特征,预适应,自然选择,选择压力,警惕性,反应能力,生理和形态,不仅如此,反应力,行为选择,多效性,印记,不可逆转,品种改良,动物保护,动物考古
AB值:
0.25083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