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华洋诉讼中的法理与国权:熊希龄与华昌公司案研究
文献摘要:
1922年美国人怀德在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控告湖南华昌公司拖欠钱款.原告胜诉,但华昌公司处于破产托管中,包括前国务总理熊希龄在内的股东们消极应诉,无意协助执行判决.1926年6月会审公廨借熊希龄访沪之际将他拘传受审.彼时正值中外交涉收回会审公廨的关键时刻,熊希龄质疑法庭的管辖权和传唤程序,将个人受辱引申为西人藐视中国主权,引发各界声援.这一华洋纠纷变为交涉事件,有利于中方收回会审公廨.该案于1927年审结.华昌公司案在舆论中由隐到显以及会审公廨管辖权不断被"问题化"的过程,反映了1920年代中国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北洋政府收回利权的努力,亦构成租界法权变迁和近代中国废除治外法权的缩影.
文献关键词:
熊希龄;华昌公司;会审公廨;华洋诉讼;国权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侯庆斌
作者机构:
上海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0044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侯庆斌-.华洋诉讼中的法理与国权:熊希龄与华昌公司案研究)[J].安徽史学,2022(01):56-64
A类:
华洋诉讼,华昌公司,欠钱,国务总理,拘传
B类:
国权,熊希龄,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控告,湖南华,拖欠,钱款,原告,胜诉,破产,托管,股东,应诉,无意,协助执行,判决,受审,彼时,正值,交涉,收回,关键时刻,法庭,管辖权,传唤,受辱,引申为,西人,藐视,声援,涉事,中方,该案,年审,审结,问题化,高涨,民族主义情绪,北洋政府,利权,权变,近代中国,废除,除治,治外法权,缩影
AB值:
0.41887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