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延9油藏特征与成藏模式
文献摘要:
为探究靖边油田侏罗系延9油藏形成机理,采用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盆地模拟、和油气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延9原油来源、运移动力及通道、成藏时间与模式.结果表明:本地延长组长7烃源岩厚度较大,分布稳定,有巨大的生油潜力,延9原油与其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长7泥页岩生烃增压是油气初次运移及在延长组中组合运移的主要动力,而油气进入长3、长2及其上部储层后,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为浮力;延长组的叠置砂体和微小裂缝系统与三叠系顶部不整合面和延安组古河道砂体共同构建了油气运移的有效通道.延9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100℃和110℃~130℃,表明油气发生了两期成藏,对应时间为侏罗纪晚期—早白垩世早期(130 Ma)和早白垩世中晚期(110 Ma).油气自长7烃源岩生成并排出后,在超压和浮力接替作用下,聚集于延安组岩性-构造圈闭中,形成了现今的延9油藏特征.
文献关键词:
油藏形成机理;延9油层组;靖边油田;鄂尔多斯盆地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赵德林;白玉彬;张海
作者机构: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陕西省油气成藏地质学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靖边采油厂,陕西榆林7185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赵德林;白玉彬;张海-.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延9油藏特征与成藏模式)[J].新疆地质,2022(03):388-393
A类:
油藏形成机理
B类: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油田,油藏特征,成藏模式,侏罗系,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盆地模拟,油气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方法,原油,移动力,延长组,组长,烃源岩,生油,亲缘关系,泥页岩,生烃增压,油气运移,浮力,叠置,裂缝系统,三叠系,不整合面,延安组,古河道,河道砂体,储层流体,均一温度,两期,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Ma,中晚期,并排,超压,接替,岩性,构造圈闭,油层
AB值:
0.34756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