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不同年龄段髂前下棘的解剖学特点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比较18~40,41~60,≥61岁不同年龄段髂前下棘形态学解剖参数变化。方法:选择正常半骨盆资料155例,其中男性115例,年龄(48±15)岁,女性40例,年龄(53±14)岁,均无髋臼撞击综合征,通过软件测量髂前下棘的最大长度、宽度、高度以及表面积和体积。结果:41~60岁及≥61岁年龄段男性髂前下棘的最大宽度[(12.0±1.9)mm;(12.0±1.8)mm]、表面积[(444.11±139.24)mm2;(469.03±132.26)mm2]以及体积[(910.19±452.34)mm3;(989.09±442.99)mm3]显著大于女性[宽度:(9.5±1.1)mm,(9.5±1.6)mm;表面积:(328.96±92.64)mm2,(326.26±118.32)mm2;体积:(577.04±259.51)mm3,(482.47±254.34)mm3,均P<0.05)。≥61岁年龄段中,男性髂前下棘的最大高度大于女性[(6.1±1.4)mm VS(4.6±1.4)mm,P=0.007)。不同年龄段之间(18~40岁,41~60岁,≥61岁),男性和女性的解剖学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三个年龄段中,最常见的髂前下棘分型均是1型(18~40岁,86.05%;41~60岁,71.23%;≥61岁,79%)。年龄与髂前下棘的长度、宽度、高度、体积和表面积均没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髂前下棘的解剖形态相对稳定,与年龄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髂前下棘的体积和表面积会有显著差异。此外低位髂前下棘(2型)并不一定导致髋臼撞击综合征的出现。
文献关键词:
髂前下棘;解剖学测量;棘下撞击症;分型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郭家良;张学斌;胡经略;周亚莉;王忠正;田思宇;陈伟;侯志勇;张英泽
作者机构:
050051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骨科智能器材实验室;810000 西宁,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创伤骨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郭家良;张学斌;胡经略;周亚莉;王忠正;田思宇;陈伟;侯志勇;张英泽-.不同年龄段髂前下棘的解剖学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2022(03):129-134
A类:
棘下撞击症
B类:
不同年龄段,解剖学特点,特点分析,解剖参数,参数变化,骨盆,中男,髋臼撞击,撞击综合征,大长度,mm2,mm3,最大高度,VS,解剖学参数,参数均,解剖形态,显著相关性,同年龄组,低位髂前下棘,并不一定,解剖学测量
AB值:
0.25517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