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债之习惯在中国近代司法中的适用
文献摘要:
从清末《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纂,到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将《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作为法源,及1926年民国《民律草案》的告成,再到1929年至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的编订和实施,中国的民法逐步实现了近代化.其中非常重要的"债"之一编也经历了转型和重构的变迁历程.《债(权)》编的体例设计和制度安排反映了债法在近代转型的过程,而移植的法律并不必然能够适应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债之"习惯"被引入法典,是立法者试图弥合法典和社会实际之间鸿沟的巧妙构思.而民国时期最高司法机关发布的判例和解释例所抽象出的判例要旨和解释例要旨,也包含了数条提及债之习惯应如何适用的规则.债之习惯需符合成为习惯法的条件,遵循不同法源的适用顺序,并接受公序良俗原则的制约,才能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效力.
文献关键词:
债之习惯;法典;司法实践;适用
作者姓名:
邸莹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北京10248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邸莹-.债之习惯在中国近代司法中的适用)[J].晋中学院学报,2022(01):42-49
A类:
债之习惯,民国民法
B类:
中国近代,清末,大清,草案,编纂,民国北京,北京政府,民事,分作,法源,告成,中华民国,编订,近代化,变迁历程,体例,制度安排,债法,近代转型,现实需要,入法,法典,立法者,弥合,鸿沟,构思,民国时期,司法机关,判例,释例,要旨,数条,习惯法,适用顺序,公序良俗原则,司法实践
AB值:
0.45145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