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量效和时效参数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 通过文献数据整理总结分析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量效和时效相关的针刺参数及规律.方法 对近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中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文献进行检索和筛选,对量效和时效相关参数逐一提取并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和关联分析.结果 按照各量学参数支持度较高的前五位进行分析总结;刺激部位为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运动区和顶旁1线;针具规格为0.30 mm×40 mm、0.25 mm×40 mm、0.35 mm×40 mm、0.28 mm×40 mm和0.40 mm×20 mm;单次治疗总针数为6针、3针、10针、7针和8针;留针时间为30 min、6~8 h、1 h、40 min和2 h;行针间隔为10 min、15 min、30 min×2+2 h、5 min和30 min;单次/每穴行针时间为1 min、2~3 min、2 min、3 min、30 s和5 min;行针次数为1次、3次、2次、4次和6次;每次行针时间为1 min、6 min、2 min、3 min和4 min;行针手法强度为捻转频率200次/min、快速捻转、捻转频率100次/min和捻转频率150次/min;总治疗次数为20次、30次、40次、24次和60次.留针过程各量学参数关联分析呈长留针-大间隔-快捻转-短行针和短留针-小间隔-快捻转-长行针的特点,整个疗程支持度较高的主要量学参数组合为针具0.30 mm×40 mm、单次治疗总针数6~10针、单次治疗总行针时间±5 min、捻转频率200次/min、留针时间30 min和治疗总次数21~30次.结论 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刺激量尚无明确标准,仍需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客观的评价标准进一步开展多因素量效和时效关系综合研究,以进一步建立量化标准.
文献关键词:
针刺疗法;头针;中风后遗症;运动功能障碍;量效关系;量学规律;计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郑应康;王东岩;董旭;刘洋;崔乃松;佟丹;张译尹;王帅
作者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郑应康;王东岩;董旭;刘洋;崔乃松;佟丹;张译尹;王帅-.头针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量效和时效参数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22(08):840-845
A类:
量学规律
B类:
头针,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参数分析,文献数据,数据整理,时效相,针刺参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Embase,Cochrane,Library,中头,进行检索,行频,数支,支持度,五位,斜线,中线,针具,单次治疗,留针时间,2+2,行针手法,捻转,治疗次数,长留,大间隔,小间隔,疗程,数组,总行,刺激量,应用科学,时效关系,系综,综合研究,量化标准,针刺疗法,中风后遗症,量效关系
AB值:
0.321018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