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毫针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腧穴电阻、温度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探究毫针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腧穴穴区电阻、温度及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4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和空白组,每组7只.两组大鼠称重固定后,仅针刺组给予针刺足三里穴干预,捻转行针5 min,频率60次/分,留针10 min,共操作3次后出针,每日1次,连续干预3 d.针刺结束后,测量两组大鼠穴区电阻和温度,切取以穴点为圆心,直径0.5 cm、深度0.5 cm区域的组织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组织块中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的含量,并计算磷酸腺苷总量(TAN)值.结果:干预后,针刺组腧穴电阻、温度均低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ATP、ADP、AMP、TAN均高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针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可降低穴区电阻及温度,提高腧穴能量代谢水平及穴位敏化程度,从而达到激活腧穴的作用.
文献关键词:
毫针针刺;大鼠;足三里穴;腧穴区域;穴区电阻;温度;腺苷;生物热学特点;生物电学特性;能量代谢特征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赖清;张婷;陈波;周媛;王鼎;吴永强;司原成;莫曦雅
作者机构: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赖清;张婷;陈波;周媛;王鼎;吴永强;司原成;莫曦雅-.毫针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腧穴电阻、温度和能量代谢变化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22(22):78-81
A类:
腧穴区域,生物热学,生物热学特点,生物电学特性
B类:
毫针针刺,足三里穴,代谢变化,穴区电阻,称重,捻转,转行,行针,留针,鼠穴,圆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TAN,代谢水平,穴位敏化,能量代谢特征
AB值:
0.20334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