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松原地区地震发震机制与迁移特点研究
文献摘要:
本研究重新拾取震相到时,对2003-2021年松原地区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绝对定位,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法在松原地区获得0~20 km深度的高分辨率三维VP和VS模型,对该区地震的发震机制、地震迁移与震源区速度结构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讨论.结果显示:2003-2021年松原地区地震总体沿着松原—肇东断裂呈北北东向展布.震源区(123°E—125°E,44°N—46°N,0~15 km)的泊松比变化范围为0.24~0.30,平均值为0.242,低于0.3,推断震源区地壳内部几乎不存在部分熔融.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低P、低S波速度异常处,推测震源区下方热物质上涌所携带的流体注入到地壳后触发了松原地区地震.研究区下方5~10 km深度现存在一条连接松原市、前郭县和长岭地区,北北东走向的S波低速带,推断松原—肇东断裂为深部流体提供了通道,控制了地震呈北北东向串珠状展布,且地震随时间具有回跳的迁移特点.根据断裂弱化模型推测松原地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较低,但在长岭地区,小地震可能会持续发生.
文献关键词:
松原地区;前郭地震;地震迁移性;速度结构;发震机制
作者姓名:
阮庆丰;刘俊清;田有;刘财;张宇;蔡宏雷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 130026;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长春 130118;吉林大学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6;长白山火山综合地球物理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春 130021;吉林省地震局,长春 13011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阮庆丰;刘俊清;田有;刘财;张宇;蔡宏雷-.松原地区地震发震机制与迁移特点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22(09):3309-3321
A类:
双差层析成像法,地震迁移,前郭地震,地震迁移性
B类:
松原地区,发震机制,特点研究,拾取,震相,绝对定位,VP,VS,震源,源区,速度结构,肇东,北北东,东向,展布,泊松比,变化范围,地壳,部分熔融,波速,速度异常,测震,热物,上涌,松原市,前郭县,长岭,岭地,低速,深部流体,串珠,回跳,弱化模型,大地震
AB值:
0.29940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