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山西省玉米品种抗矮花叶病鉴定及蚜虫传播分析
文献摘要:
近年来,矮花叶病发生趋势又有所上升,为强化对玉米矮花叶病的预防措施,寻找高效防治矮花叶病毒的手段,研究基于抗性鉴定设计盆栽与田间试验,利用RT-PCR与dot-ELISA技术检测病毒侵染情况,并分析蚜虫在不同条件下对甘蔗花叶病毒(SCMV)的传播能力.结果表明,370份玉米品种中未发现高抗资源,仅有3份玉米品种鉴定为抗玉米矮花叶病;蚜虫及其取食叶片RT-PCR检测结果显示,冬前蚜虫口针中检测到较高含量病毒RNA,越冬前有助于病毒在环境中储存,春季蚜虫口针可以检测到微量病毒,且其取食的叶片可以检测到较多病毒,表明春季蚜虫已从环境中重新获毒,并具备传播该病毒的能力;盆栽试验表明,矮花叶病的传播效率由4月起随时间推移递增,直至8月增量达到显著水平;田间病株基数未显著影响传毒效率.研究证明,SCMV可以极低含量贮藏在玉米种子内越冬,种子萌发后随幼苗发育进行复制增殖;初侵染源形成后,SCMV借助蚜虫取食在田间大面积传播发病;除带毒种子萌发成为春季蚜虫获取病毒的源头外,可能存在非作物以外的其他寄主,并且蚜虫从田间传播SCMV的效率略高于从非作物生境传播的效率.
文献关键词:
玉米矮花叶病;蚜虫传播;酶联免疫吸附测定;RT-PCR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杨帆;谢咸升;张作刚
作者机构:
山西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山西农业大学 小麦研究所,山西 临汾 041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帆;谢咸升;张作刚-.山西省玉米品种抗矮花叶病鉴定及蚜虫传播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22(03):409-418
A类:
传毒效率
B类:
玉米品种,蚜虫传播,传播分析,发生趋势,玉米矮花叶病,抗性鉴定,田间试验,dot,病毒侵染,不同条件下,甘蔗花叶病毒,SCMV,传播能力,高抗,品种鉴定,取食,高含量,越冬,中储,多病,明春,盆栽试验,传播效率,时间推移,显著水平,病株,基数,贮藏,玉米种子,种子萌发,幼苗发育,初侵染,侵染源,播发,带毒,毒种,发成,寄主,略高于,生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AB值:
0.29186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