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单枚克氏针髓内穿梭法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Ⅱ型指骨颈骨折
文献摘要:
目的:总结儿童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临床表现与分型,探讨其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门诊和便秘门诊接受治疗的145例PFD患儿资料,均经客观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并诊断为功能性盆底疾病。收集并统计分析患儿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及持续时间、手术或药物治疗经过以及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尿流动力学等检查结果。结果:145例中,临床表现为单纯便秘35例(24.1%),污便或便失禁18例(12.4%);单纯排尿障碍41例(28.3%),包括尿急6例、尿频11例、日间尿失禁6例、夜遗尿11例、日间夜间均出现尿失禁3例、排尿困难5例;便秘合并尿失禁46例,合并排尿困难5例,伴有下腹部不适4例。根据盆底表面肌电评估、肛门直肠测压及尿动力检查结果,将145例患儿分为五型:Ⅰ型为高张力型(24例),Ⅱ型为低张力型(23例),Ⅲ型为协同失调型(29例),Ⅳ型为排便动力异常型(32例),Ⅴ型为感觉异常型(37例)。根据分型进行针对性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其中Ⅰ型采取降低肌肉张力训练,有效16例(16/24,66.7%);Ⅱ型采取增强肌肉张力训练,有效21例(21/23,91.3%);Ⅲ型采取改善协调性训练,有效16例(16/29,55.2%);Ⅳ型未进行生物反馈治疗;Ⅴ型采用改善直肠黏膜敏感性的训练,有效28例(28/37,75.7%);Ⅴ型治疗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845,
P=0.031)。Ⅰ型、Ⅲ型和Ⅴ型患儿随访1年效果良好,仅3例复发,复发率为5%。Ⅱ型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多数患儿效果达到最佳,治疗结束后3~6个月症状开始复现,治疗结束后1年多数患儿症状复发。
结论:儿童盆底功能障碍可根据临床症状和客观检查分为5种类型,联合应用盆底生物反馈训练和骶神经电刺激是有效的手段,根据临床分型选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治疗的关键。
文献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盆底疾病;结肠疾病,功能性;生物反馈治疗;骶神经电刺激;肛门直肠测压;儿童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沈玲会;张树成;白玉作;姜开蕾;刘丹
作者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外科,沈阳 11000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沈玲会;张树成;白玉作;姜开蕾;刘丹-.单枚克氏针髓内穿梭法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Ⅱ型指骨颈骨折)[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22(01):78-83
A类:
指骨颈骨折,盆底生物反馈训练,骶神经电刺激
B类:
克氏针,髓内,穿梭,闭合复位内固定,内固定治疗,结儿,盆底功能障碍,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诊治策略,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小儿外科,外科门诊,便秘,器质性,盆底疾病,盆底表面肌电,肛门直肠测压,尿流动力学,排尿障碍,尿急,尿频,日间,尿失禁,夜遗尿,排尿困难,并排,下腹部,尿动力检查,五型,高张力,低张力,调型,排便,感觉异常,行针,神经电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直肠黏膜,治疗有效率,达到最佳,复现,联合应用,临床分型,个体化治疗方案,结肠疾病
AB值:
0.27688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