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后司岙匣钵工艺特征及其对青瓷釉面呈色的影响
文献摘要:
越窑青瓷是我国最早烧制成熟的青瓷器,其中使用瓷质匣钵烧造秘色青瓷是越窑独特的烧造技术,为揭示越窑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匣钵的工艺特征及其对装烧青瓷的影响,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现代测试分析手段,对后司岙窑址出土的唐五代时期瓷质匣钵、普通匣钵、普通青瓷、秘色青瓷进行了元素组成、显微结构、吸水率等测试分析.同时采用分光光度计,对该遗址出土的唐五代普通青瓷和秘色青瓷表面色度进行了测试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唐五代普通匣钵的基体部分和瓷质匣钵组成相似,采用了SiO2含量约为75%、Al2 O3含量约为16%,且与青瓷胎体类似的当地冲积粘土类原料;而唐五代瓷质匣钵中TiO2和Fe2 O3的含量高于青瓷胎体且差异略大,说明青瓷胎体淘洗工艺更加严格.其中普通匣钵内存在大量平均尺寸在530μm左右,且具有颗粒级配呈现一定规律的夹杂粗颗粒,是一类为增加普通匣钵使用寿命特意拣选添加的高硅质原料,增加了匣钵的透气性、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从而延长匣钵的使用寿命;唐五代瓷质匣钵的气孔率为1.61%、吸水率为0.73%,低于普通匣钵8.18%和4.28%,而体积密度为2.22 g·cm-3高于普通匣钵的1.99 g·cm-3,且导热性能高于普通匣钵,有利于减少匣钵内外温差、缓解温度滞后现象.另外,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的秘色青瓷使用气孔率较低的瓷质匣钵,并进行口沿封釉,有效降低了装烧青瓷釉在冷却过程中被二次氧化的程度,提高了匣钵内气氛的稳定性和青瓷釉层中Fe2+的含量,改善了其呈色稳定性和外观效果.同时秘色青瓷釉层略厚,减少了胎体对产品外观的影响,增大了釉面折射率和明亮度,使其在CIE色度空间中相比普通青瓷处在更偏蓝绿色区域.
文献关键词:
越窑;瓷质匣钵;秘色青瓷;化学组成;色度
作者姓名:
吴军明;桑月侠;郑乃章;郑建明;吴琳;山日钦
作者机构: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复旦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433
引用格式:
[1]吴军明;桑月侠;郑乃章;郑建明;吴琳;山日钦-.后司岙匣钵工艺特征及其对青瓷釉面呈色的影响)[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2(07):2082-2091
A类:
瓷质匣钵,秘色青瓷
B类:
工艺特征,瓷釉,釉面,面呈,呈色,越窑青瓷,烧制,瓷器,烧造,上林,窑址,出土,唐五代,五代时期,烧青,能量色散,荧光光谱,光谱仪,ED,XRF,超景深显微镜,测试分析,分析手段,元素组成,显微结构,吸水率,分光光度计,遗址,表面色,部分和,SiO2,Al2,O3,瓷胎,胎体,体类,冲积,粘土,TiO2,淘洗,颗粒级配,夹杂,粗颗粒,特意,拣选,高硅,硅质原料,透气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而延,气孔率,体积密度,导热性能,内外温差,滞后现象,冷却过程,二次氧化,Fe2+,外观效果,产品外观,面折,折射率,明亮度,CIE,色度空间,偏蓝,蓝绿色,化学组成
AB值:
0.27867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