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皮肤管理结合FMEA模式对急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中导管感染的预防效果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皮肤管理结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对急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中导管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取既往于东方市人民医院实施常规皮肤管理的43例血液透析治疗的急性肾脏衰竭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于本院联合FMEA管理的患者43例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导管感染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干预前后心理状态的差异.同时按照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12)和未感染组(n=74),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血液透析期间两组导管感染发生率为4.7%(研究组)和23.3%(对照组),研究组导管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χ2=5.990,P<0.05),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7.0%(研究组)和27.9%(对照组),研究组意外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低(χ2=4.440,P<0.05);干预前两组和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SD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均出现降低,研究组上述评分[(25.53±2.54)分、(24.43±2.32)]分下降较对照组[(42.54±3.98)分、(49.67±4.22)]分显著(t=23.625,34.369,P<0.05);研究组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96.3%)较对照组(76.7%)高(χ2=6.200,P<0.05);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贫血、糖尿病、急性左心衰竭次数、低蛋白血症、C反应蛋白(CRP)升高、导管留置时间以及置管部位为导致导管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患有低蛋白血症、CRP异常、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以及患有糖尿病均是导致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采用皮肤管理联合FMEA模式对急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干预整体效果显著,可降低血管感染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护理满意度.同时导致患者出现导管感染的因素较多,护理时应密切关注对危险度较高的患者,提高透析治疗的安全性.
文献关键词:
血液透析;皮肤管理;FMEA;心理状态;满意度;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周龙月;高荣峦;文春瑾;王秀辉
作者机构:
东方市人民医院血透室,海南东方572600;东方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海南东方5726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周龙月;高荣峦;文春瑾;王秀辉-.皮肤管理结合FMEA模式对急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中导管感染的预防效果)[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2(08):1038-1042
A类:
sSDS
B类:
皮肤管理,FMEA,急性肾衰,中导,导管感染,预防效果,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东方市,血液透析治疗,本院,感染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后心,未感染,透析期间,意外事件,SAS,患者年龄,贫血,急性左心衰竭,低蛋白血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多因素分析,患有,血液透析患者,整体效果,患者心理状态,护理满意度,危险度
AB值:
0.17093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