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的升麻蜜炙前后化学成分及潜在活性差异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分析升麻蜜炙前后的化学成分差异,并初步探讨蜜炙对升麻潜在药理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辽宁产升麻为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技术对5批生品及其蜜炙品进行质谱数据采集,原始数据经过MS-DIAL软件处理后,通过Metaboanalyst网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并鉴定升麻蜜炙前后的差异化学成分,并进一步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显著差异成分的相关靶点及通路,探究其功效存在差异的机制.结果:筛选并鉴定出15种差异成分,包括三萜类成分8种,色原酮类成分2种,酚酸类成分2种,脂肪酸类成分3种;热图分析发现Sinapic acid、Palmitic acid、Cimicifugoside H-1、Linoeic acid、Cimicidanol、Cimidahurine、Cimicifugic acid E、Visnagin、Cimiacerogenin B等9种成分在生品中的相对含量较高,其余6种成分如Cimigenol-3-one、26-Deoxycimicifugoside等在蜜炙品中相对含量较高;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生品含量较高的成分富集到的通路主要与调节神经系统、调节免疫、调节内分泌系统等相关,而Cimicifugic acid E、Sinapic acid等成分可能为生品的关键活性成分;蜜炙品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与调节消化系统、调节脂质代谢等相关,这与升麻生品及其蜜炙品的临床应用范围相一致,而Lauric acid、26-Deoxyactein等可能为蜜炙品的关键活性成分.结论:该研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及网络药理学技术初步明确了升麻蜜炙前后的化学成分及潜在活性差异,为阐明升麻蜜炙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及潜在活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文献关键词:
升麻;蜜炙;UHPLC-Q-TOF-MS;化学成分;多元统计分析;网络药理学
作者姓名:
焦广洋;范香成;郭淑婷;庄婧妍;闻韬;黄豆豆;孙连娜;庞涛;张凤;陈万生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上海200003;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上海201203;上海市药物(中药)代谢产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43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药剂科,上海202150;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20120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焦广洋;范香成;郭淑婷;庄婧妍;闻韬;黄豆豆;孙连娜;庞涛;张凤;陈万生-.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药理学的升麻蜜炙前后化学成分及潜在活性差异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22(02):156-163
A类:
Sinapic,Cimicifugoside,Linoeic,Cimicidanol,Cimidahurine,Cimicifugic,Visnagin,Cimiacerogenin,Cimigenol,Deoxycimicifugoside,Lauric,Deoxyactein
B类:
多元统计分析,网络药理学,升麻,蜜炙,化学成分差异,药理活性,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TOF,质谱数据,原始数据,DIAL,Metaboanalyst,药理学分析,差异成分,种差,三萜类成分,色原酮,酮类,酚酸类成分,脂肪酸类,热图分析,acid,Palmitic,相对含量,one,药理学研究,成分富集,调节免疫,内分泌系统,关键活性成分,消化系统,脂质代谢,麻生,相一致
AB值:
0.2209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