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茯苓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文献摘要:
为研究茯苓不同栽培模式对栽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法,对林药仿生栽培、粮药立体栽培和农田单作栽培3种模式茯苓栽培前后及休闲1年、休闲2年共4个时期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进行动态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模式栽培茯苓后,土壤pH均下降,出现不同程度酸化,土壤2年休闲期间,林药仿生栽培和粮药立体栽培土壤pH变化趋于稳定,农田单作栽培土壤pH仍上下波动.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在栽培茯苓后大幅度增加,此后逐渐下降.土壤酶活性、蔗糖酶与脲酶活性在林药仿生栽培和粮药立体栽培两种模式下均先增强后减弱,农田单作栽培活性持续减弱,3种模式在休闲2年后活性均远低于栽培前水平.纤维素酶活性随时间推移而波动变化,休闲2年后林药仿生栽培和粮药立体栽培高于栽培前水平,农田单作栽培略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先下降后增强,休闲2年后活性均高于栽培前水平.综合各土壤生态因子变化,林药仿生栽培和粮药立体栽培两种模式生态系统结构更为稳定,休闲2年后pH、纤维素酶及多酚氧化酶即恢复至栽培前水平,与生产实践中茯苓重复种植需间隔2~3年的时间相吻合,土壤酸化和土壤酶活性降低或是导致茯苓不耐连作的影响因素.
文献关键词:
茯苓;栽培模式;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酶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徐雷;胡引娣;刘常丽;徐建中;郭兰萍
作者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100700;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北 武汉430065;湖北卫尔康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湖北 黄冈 438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徐雷;胡引娣;刘常丽;徐建中;郭兰萍-.茯苓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研究)[J].特产研究,2022(04):34-38
A类:
B类:
茯苓,不同栽培模式,土壤生态,生态环境变化,变化研究,培土,土壤农化分析,仿生栽培,立体栽培,田单,单作,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动态研究,不同模式,休闲期,土壤有机质,SOM,蔗糖酶,脲酶活性,两种模式,纤维素酶活性,时间推移,波动变化,略低,多酚氧化酶活性,先下,后增强,生态因子,生态系统结构,生产实践,复种,相吻合,土壤酸化,不耐,连作
AB值:
0.235246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