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雉类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
文献摘要:
为探究同域分布的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和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的日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差异,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置120台红外相机开展野外监测,采用核密度估计和重叠系数对3种雉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在日活动节律上,3种雉类均为以晨昏活动为主的昼行性动物,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较高,但活动高峰不完全重叠.(2)3种雉类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春、秋和冬季生态位分离主要体现在清晨的活动高峰上,但黄昏时的活动高峰基本无差别.(3)3种雉类夏季的活动时间较其他季节延长、活动频率增加,白颈长尾雉(05:00—07:00和17:00—19:00)和勺鸡(05:00—07:00和14:00—16:00)仍保持早晚2个活动高峰的双峰型,但白鹇则变化为单峰型(09:00).综上表明,3种雉类各季节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系数均低于全年总体水平,若将采集的全年数据合并分析可能会掩盖季节间的差异.3种雉类的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为保护区在不同季节有针对性地制定雉类保护策略提供依据,建议在今后的活动节律研究中充分考虑季节间的差异.
文献关键词:
活动节律;生态位分离;红外相机;白颈长尾雉;白鹇;勺鸡
作者姓名:
谢培根;胡娟;陈昕旸;李耀宇;李婷婷;郭瑞;许丽娟;宋虓;徐爱春
作者机构:
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18;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杭州, 3113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谢培根;胡娟;陈昕旸;李耀宇;李婷婷;郭瑞;许丽娟;宋虓;徐爱春-.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种雉类生态位在时间上的分离)[J].野生动物学报,2022(04):955-963
A类:
B类: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雉类,类生态,同域分布,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lioti,白鹇,Lophura,nycthemera,勺鸡,Pucrasia,macrolopha,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差异,红外相机,野外监测,核密度估计,晨昏,全重,季节性变化,生态位分离,清晨,黄昏,本无,无差别,活动时间,早晚,双峰型,单峰,各季,总体水平,年数,数据合并,掩盖,节间,不同季节,保护策略
AB值:
0.33093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