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慢性皮肤溃疡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 采用不同方法构建大鼠慢性皮肤溃疡模型,通过多种指标比较评价不同模型的差异和各自特征.方法 大鼠随机分为4组,在建立全层皮肤缺损的开放性创面基础上施加不同因素,分别为:皮肤缺损组(皮损组)、皮肤缺损+激素干扰组(皮损+激素组)、皮肤缺损+激素干扰+菌感染组(皮损+激素+菌组)、皮肤缺损+异物组(皮损+异物组);实验期间测量大鼠的体重,观察其活动状态及创面愈合情况,第14天取材,进行溃疡组织局部病理形态学观察,并检测免疫器官脏器指数、血液白细胞水平、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Hyp)、总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 实验期间各组大鼠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造模后皮损组大鼠创面愈合较快,皮损+激素组的"难愈"现象维持时间相对较短,皮损+异物组前期新生肉芽颜色灰白,但后期肉芽生长速度较快,而皮损+激素+菌组创面出现黄脓、肉芽组织生长速度较慢的特征;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皮损+激素+菌组、皮损+异物组的炎症细胞浸润现象明显;与皮损组比较,其他3个模型组表现出脾指数增加、白细胞水平增加、创面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且皮损+激素+菌组的总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TNF-α含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 在全层皮肤切除基础上叠加不同干预因素后,大鼠皮肤溃疡的愈合速度不同程度减慢,其中又以皮损+激素+细菌模型病理特征较稳定、持续时间长,可作为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的首选模型;皮损+激素、皮损+异物模型可能更适合短期难愈创面的有关研究,后者还可用于观察创面早期单纯肉芽生长情况的实验.
文献关键词:
慢性皮肤溃疡模型;大鼠;比较研究;糖皮质激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异物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百荣;李梦秋;范华娜;沈志滨;尹永芹;陶曙红;郑芳昊;陈艳芬
作者机构: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广州 510006;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百荣;李梦秋;范华娜;沈志滨;尹永芹;陶曙红;郑芳昊;陈艳芬-.慢性皮肤溃疡大鼠模型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22(03):392-399
A类:
慢性皮肤溃疡模型,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
B类:
大鼠模型,不同方法,比较评价,层皮,皮肤缺损,不同因素,皮损,异物,间测,活动状态,创面愈合,愈合情况,取材,病理形态学,形态学观察,免疫器官,脏器指数,血液白细胞,白细胞水平,羟脯氨酸,Hyp,总蛋白,维持时间,生肉,灰白,肉芽生长,生长速度,肉芽组织生长,较慢,炎症细胞浸润,脾指数,创面组织,脯氨酸含量,蛋白含量,干预因素,合速度,减慢,病理特征,物模型,难愈创面,生长情况,糖皮质激素,金黄色葡萄球菌
AB值:
0.24509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