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自组装体系研究双黄连主要成分与环丙沙星的分子互作
文献摘要:
双黄连注射液(双黄连)与环丙沙星注射液(环丙沙星)在临床联合用药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联合用药合理性评价手段薄弱.本研究采用等温滴定量热技术和紫外光谱初步发现双黄连及其主要成分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均存在分子互作;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冷喷雾电离质谱技术证实这种分子互作与绿原酸、新绿原酸能和环丙沙星通过分子间弱键诱导形成自组装超分子体系有关;进一步利用铜绿假单胞菌评价其药物分子互作生物效应(抑菌活性),发现双黄连、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互作后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能力均显著降低;通过分子对接研究发现,其抑菌能力降低与药物分子在铜绿假单胞菌DNA旋转酶B亚单位(DNA gyrase B,GyrB)有相同结合位点而产生竞争性结合密切相关.本研究从分子自组装角度,揭示了双黄连及其主要成分绿原酸、新绿原酸与环丙沙星存在分子间互作且会导致抑菌能力降低,为双黄连与环丙沙星临床联合用药合理性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
文献关键词:
双黄连注射液;环丙沙星注射液;白组装体系;分子互作;抑菌能力
作者姓名:
李江玲;刘爽;谢以清;龙江兰;王真真;王爱婷;马强;鄢丹
作者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成都611137;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100050;北京市临床药学研究所,北京100050;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7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江玲;刘爽;谢以清;龙江兰;王真真;王爱婷;马强;鄢丹-.基于自组装体系研究双黄连主要成分与环丙沙星的分子互作)[J].药学学报,2022(08):2445-2452
A类:
环丙沙星注射液,GyrB,白组装体系
B类:
自组装体,分子互作,双黄连注射液,联合用药,时有发生,用药合理性评价,评价手段,等温滴定量热,紫外光谱,新绿原酸,电离,质谱技术,超分子体系,铜绿假单胞菌,药物分子,生物效应,抑菌活性,抑菌能力,分子对接,对接研究,亚单位,gyrase,结合位点,竞争性,分子自组装,装角
AB值:
0.178037
相似文献
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第一版)
曹俊岭;李学林;李春晓;薛春苗;陈树和;高山;高艳;关胜江;郭桂明;何婷;华国栋;黄明政;孔祥文;李丹;李国辉;李亚秋;林华;刘芳;刘力;刘效栓;罗君;凌霄;梅全喜;年华;欧阳荣;沈夕坤;孙洪胜;谭喜莹;唐洪梅;唐进法;田杰;涂禾;汪永忠;王丽霞;王世伟;夏杰;晏军;杨敏;杨新建;姚毅;岳宝森;赵生俊;赵旭;赵艳玲;郑敏霞;周训蓉;邹爱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04;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湖北省中医院,武汉430060;黑龙江省中医院,哈尔滨150036;吉林省中医院,长春130021;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05001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宁53002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福州市中医院,福州35000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10002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110033;广东省中医院,广州51012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07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201203;甘肃省中医院,兰州730050;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阳550001;深圳市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广东深圳518038;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上海20008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410021;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007;山东省中医院,济南250013;江苏省中医院,南京21000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450;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银川750001;四川省骨科医院,成都610041;安徽省中医院,合肥23060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山西省中医院,太原030012;云南省中医院,昆明650021;重庆市中医院,重庆400011;天津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300120;陕西省西安市中医院,西安710021;新疆自治区自治区中医医院,乌鲁木齐830002;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53;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北京100039;浙江省中医院,杭州310003;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阳55000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150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