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实践真理论:聚焦文本特殊性的多元解读和范畴创建——从文本经验中提炼、新创和自创中国文学理论
文献摘要:
我中学时代,兴趣相当广泛,有时想当画家,有时想当化学家,当然也想当作家,高中二年级就在上海《青年报》发表了诗和散文.那时我对文学评论和理论寄托很大希望,但是阅读之后,大多是十分失望.我热切向往从中得悉艺术的奥秘,可是一句都没有.这时,我对社会科学理论又有了神往.当时昆山中学图书馆没有什么理论刊物,我就每星期天上午步行到文化馆去读一本叫做《学习》的杂志,刊物是为民主党派人士学习马列主义提供最基本的理论.我读得津津有味,一连读了两年,觉得自己懂得马列主义了,挺开心,挺自豪,偷偷对自己说:"阿拉懂马列主义了."政治课本发下来,两个月后教师才姗姗来迟.二十多岁,在苏州只培训了四个月,讲得干巴巴,还摇头晃脑.不要说我,就是一般同学都打心眼里瞧不起,给他起了外号.
文献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孙绍振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孙绍振-.实践真理论:聚焦文本特殊性的多元解读和范畴创建——从文本经验中提炼、新创和自创中国文学理论)[J].小说评论,2022(06):7-12
A类:
得悉,才姗姗
B类:
真理论,多元解读,自创,中国文学理论,画家,化学家,中二,二年级,青年报,散文,那时,文学评论,寄托,失望,热切,奥秘,可是,一句,这时,科学理论,神往,昆山,山中,中学图书馆,刊物,每星期,星期天,天上,文化馆,一本,叫做,民主党派人士,马列主义,津津有味,一连,连读,觉得,懂得,开心,自豪,偷偷,阿拉,政治课,课本,发下,姗姗来迟,二十多岁,干巴巴,摇头晃脑,不要,要说,心眼,眼里,瞧不起,外号
AB值:
0.5215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