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从"听感视觉"角度认识敦煌壁画——以榆林窟第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为例
文献摘要:
"听感视觉"是以听觉想象加诸视觉所见,古人在观看造型作品时早就懂得"脑补"相关声音.佛教文化重视口传,欣赏和研究敦煌壁画须考虑到声音的在场.观无量寿经变上的音景由主调音(说法与响应)、信号音(钟鼓声)与标志音(伎乐禽鸣)等构成,西方极乐世界之名源于其中有"甚可爱乐"的"众妙伎乐".经变用微妙手法表现弥陀说法引起的种种回响与感应,并将音声美妙的五种鸣禽按其功能安排在画面的不同位置,禽鸣与风吹行树发出的"微妙音"是佛教争取信众的重要手段.榆林窟第25窟中弥勒经变被安置在观无量寿经变的对面,意在用反衬法来提示眼见未必"实"而耳听未必"虚",从而使信众心悦诚服地奉行听觉修行之道.观想在净土宗原典中是一种视听兼备之想,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心眼和心耳俱开、诵念和听闻并举之想.经变上弥陀直视画外的炯炯目光,则显示出敦煌壁画作为宗教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克里斯玛特质,虽然时过境迁,今天壁画前的观者仍要承受画中人带有考问意味的精神凝视.
文献关键词:
听感;视觉;音景;敦煌壁画;经变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傅修延
作者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傅修延-.从"听感视觉"角度认识敦煌壁画——以榆林窟第25窟观无量寿经变为例)[J].天津社会科学,2022(02):86-98
A类:
弥勒经变,诵念
B类:
听感,敦煌壁画,榆林窟,观无量寿经变,听觉想象,加诸,所见,古人,早就,懂得,佛教文化,口传,欣赏,变上,音景,主调,调音,说法,信号音,钟鼓,鼓声,伎乐,西方极乐,极乐世界,可爱,爱乐,众妙,微妙,妙手,弥陀,回响,音声,美妙,鸣禽,排在,不同位置,风吹,行树,妙音,取信,信众,安置,反衬,眼见,未必,众心,心悦诚服,奉行,修行,观想,净土宗,原典,视听,兼备,具体地说,心眼,心耳,听闻,直视,画外,炯炯,目光,画作,艺术作品,克里斯,时过境迁,观者,仍要,画中人,考问,凝视
AB值:
0.50493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