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语言文字与革命动员:"杨萧三谕"与《讨满洲檄》比较
文献摘要: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乃清末"反满"色彩最为浓烈的两次革命,其动员文本蕴含着浓厚的政治语言特征.以太平军之"杨萧三谕"与同盟会之《讨满洲檄》相较可见,双方均强调夷夏之辨,但其历史观与立论依据截然不同:前者奉"上帝"为中国之缔造者,并以基督教教义为立论基础;后者则尊黄帝为始祖,以三民主义为核心.就表达逻辑而言,两组檄文皆继承了传统檄文"罪彼扬己"的基本框架,然后者更为理性,在逻辑链条的建构中加入了对以往革命运动经验教训的反思.而从措词、修辞及文风、语气等语言技巧方面来看,两组檄文皆长于辞章之术,其中"杨萧三谕"不无"诬过其虐"之嫌,《讨满洲檄》则注重"征验",讲究理性.是以从语言学角度重审两份檄文,可见文字本身即具有革命动员的功能,而语言技术水平的高下则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不过,两组檄文的语义又有明显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革命思想发展的轨迹.
文献关键词:
"杨萧三谕";《讨满洲檄》;革命动员;语言文字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莹;李玉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21002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莹;李玉-.语言文字与革命动员:"杨萧三谕"与《讨满洲檄》比较)[J].史学理论研究,2022(04):62-72
A类:
措词
B类:
语言文字,革命动员,萧三,满洲,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清末,浓烈,语言特征,以太,太平军,同盟会,夷夏之辨,历史观,立论依据,截然不同,上帝,缔造者,基督教,教教,教义,黄帝,始祖,三民主义,表达逻辑,檄文,基本框架,逻辑链条,革命运动,运动经验,经验教训,修辞,文风,语气,语言技巧,辞章,不无,讲究,究理,重审,两份,语言技术,高下,中国近代,革命思想,思想发展
AB值:
0.47243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