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太湖流域底栖动物监测与生态健康评价
文献摘要:
大型底栖动物是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的主要目标生物类群之一.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底栖动物多样性监测的通量、精准性、标准化程度提供了新的机遇,但该方法在我国尚未有流域尺度的应用先例,其结果的可靠性和对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指示性有待检验.率先将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用于太湖流域65个点位的底栖动物监测和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并与同步进行的形态学监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①环境DNA方法能检出更多的底栖动物类群,在科、属、种水平上检出的分类单元数分别是形态学监测结果的106%、132%、155%;②基于环境DNA技术的检测方法能够很好地识别形态学监测结果中的优势物种,检出的科级、属级分类阶元能够覆盖形态学监测结果中90%以上的生物量和个体数,同时包含60%以上的物种数;③两种方法对同一物种的检出频次显著相关(R2>0.7,P<0.0001),总体检出一致率达72.3%;④在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方面,环境DNA方法与形态学方法的计算结果显著相关(R2=0.235,P<0.0001),94%的点位的B-IBI等级划分误差在1级以内,且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在底栖动物完整性的流域空间格局描绘上高度重合.综上所述,环境DNA宏条形码技术在太湖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监测和评价中的整体应用结果表明,环境DNA监测方法结果可靠,将其进一步规模化应用有望显著提高我国水生态系统生物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生态健康评价的技术水平.
文献关键词:
环境DNA;太湖流域;生物监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
作者姓名:
金珂;张丽娟;张伟;张翔;陈桥;杨江华;张咏;张效伟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 南京 210023;江苏省环境保护化学品安全与健康风险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金珂;张丽娟;张伟;张翔;陈桥;杨江华;张咏;张效伟-.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太湖流域底栖动物监测与生态健康评价)[J].中国环境监测,2022(01):175-188
A类:
B类:
太湖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环境监测,生物类,类群,宏条形码技术,动物多样性,精准性,流域尺度,先例,生态环境健康,指示性,流域生态,同步进行,学监,监测结果,动物类,优势物种,科级,生物量,物种数,一物,检出频次,一致率,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IBI,形态学方法,等级划分,空间格局,综上所述,动物群落,监测方法,规模化应用,水生态系统,生物监测
AB值:
0.23450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