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中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宏观替代弹性视角
文献摘要:
宏观替代弹性是经济研究中的关键参数,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基于Oberfield&Raval(2021)分析框架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1998-2013年中国制造业分全国和地区层面宏观替代弹性的时间序列值进行了完整细致的估算,并利用宏观替代弹性的动态估计,系统考察了要素替代、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偏向性结构变迁在相对工资上涨影响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过程中的作用方向和相对贡献.研究表明:(1)制造业宏、微观替代弹性存在显著差异,需要重视宏观替代弹性在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过程中的作用;(2)除入世后过渡期(2001-2004年)外,样本期内各年份制造业宏观替代弹性始终小于1,说明制造业的资本劳动关系总体表现为互补而非替代;(3)劳动收入份额年度和累计变动的分解结果显示,偏向性技术进步是相对工资持续上涨引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要机制,要素替代和偏向性结构变迁是减缓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力量,但前者贡献更大;(4)制造业宏观替代弹性呈现"N"形阶段性变动特征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性差异.本文细致估算得到的宏观替代弹性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设定参考,也有助于厘清制造业资本劳动关系的争论,对于持续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进而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重要启示.
文献关键词:
宏观替代弹性;动态估计;要素替代;技术进步;结构变迁
作者姓名:
沈春苗;郑江淮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210023;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院,21009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沈春苗;郑江淮-.中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宏观替代弹性视角)[J].经济研究,2022(05):106-123
A类:
宏观替代弹性,Oberfield,Raval
B类:
中国制造业,劳动收入份额,经济研究,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动态估计,统考,要素替代,偏向性技术进步,结构变迁,相对贡献,入世,后过渡期,本期,各年,劳动关系,解结,引致,变动特征,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阶段,国民收入分配,分配格局,重要启示
AB值:
0.16642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