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16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滇池沿岸的低田与深水稻种植
文献摘要:
明清以降,滇池在岁修制度下常年疏浚海口,水域范围基本稳定,但受季风气候影响,其水位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夏秋上涨,冬春下降,主要表现为沿岸低田在雨季即周期性被湖水淹没的特点.随着滇池流域坝田开发趋于饱和,滇池沿岸低田的深水稻"水涨谷",在明清之际逐步系统种植,实现滨湖低田稻作与滇池水位季节性变化的生态耦合.这种局面到20世纪60年代末彻底改变,入滇河道上游大小水库的修建,使滨湖低田逐渐干田化,水涨谷生长的水域环境发生变化.观察滇池水域环境与稻作生态互动的关系,发现当区域环境呈现出长时段的规律性变化,就可能变"害"为"利",这是人与自然相处中适应并利用自然的智慧展现.
文献关键词:
滇池;水域;水位;低田;水涨谷
作者姓名:
耿金
作者机构: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耿金-.16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滇池沿岸的低田与深水稻种植)[J].历史地理研究,2022(02):11-23
A类:
水涨谷
B类:
池沿,沿岸,低田,深水稻,水稻种植,明清以降,岁修,常年,疏浚,海口,基本稳定,季风气候,气候影响,季节性变化,夏秋,冬春,雨季,湖水,水淹,淹没,滇池流域,坝田,明清之际,滨湖,稻作,池水,生态耦合,彻底改变,河道,小水库,修建,水域环境,区域环境,长时段,相处
AB值:
0.40409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