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较大空间尺度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及驱动因素,为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土壤有机碳(SOC)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考虑海拔、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等空间因素的基础上布设样地,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借助GIS研究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各影响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解释力及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程度的差异,判定影响研究区SOCD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揭示其空间差异及随海拔、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及森林类型的变化规律.[结果]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0~20 cm与≥20~40 cm土层的SOCD分别为4.18和2.67 kg/m2,其中0~20 cm土层SOCD比全国平均水平(2.67 kg/m2)高出56.55%.②SOCD呈现南北林区高、中间农田和草地低的格局,SOCD大于10 kg/m2的集中在海拔≥1000~2000 m的林地,小于1 kg/m2的集中在海拔<500 m的草地.在海拔上,SOCD随海拔梯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0~20 cm与≥20~40 cm土层SOCD均在海拔≥1500~2000 m出现峰值(7.32 kg/m2,4.94 kg/m2);在土壤类型上,SOCD最大的是石灰(岩)土,最小的是褐土,黄棕壤和棕壤在0~20 cm土层SOC储量最高,分别为2.005 Pg和0.815 Pg,二者占总储量的72.83%;在土地利用类型上,林地和农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0~20 cm与≥20~40 cm林地土层SOCD分别为4.87 kg/m2和3.05 kg/m2,农田分别为2.75 kg/m2和2.00 kg/m2(比林地分别下降77.09%和52.50%);林地碳储量占87.48%,农田占12.02%.③对SOCD空间分布解释力较大的是海拔(0.25)和土地利用(0.20),其次是土壤黏粒(0.11).不同驱动因子在交互作用下的解释力明显高于单因素的解释力.[结论]海拔和土地利用是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SOCD空间格局的主导因子,不同驱动因子交互后呈现双因子协同增强效应.农田SOCD明显低于林地,因此,应加强生态工程建设,进行林地保护和植被恢复,提高该区域土壤碳固存能力.
文献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地理探测器;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珂;李明阳;李灵;田康;樊亚男;王志刚;瞿明凯;黄标
作者机构:
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江苏南京 210037;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300;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08;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湖北武汉 43001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珂;李明阳;李灵;田康;樊亚男;王志刚;瞿明凯;黄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2):35-43
A类:
B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度空间,空间分异,驱动因素,大空间,空间尺度,SOCD,土地资源,土壤类型,空间因素,布设,样地,空间分布格局,地理探测器模型,解释力,驱动因子,空间差异,森林类型,土层,平均水平,北林区,草地,地低,海拔梯度,石灰,褐土,黄棕壤,Pg,总储量,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田分,比林,别下,碳储量,黏粒,空间格局,主导因子,双因子,协同增强,增强效应,强生,生态工程,林地保护,植被恢复,土壤碳,碳固存
AB值:
0.20610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