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东亚夏季副热带平原和高原地区切变线特征的对比研究
文献摘要:
生成于东部平原地区的江淮切变线和西部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原切变线,都处在东亚副热带相同纬度带上.为深化对地形高度迥异的江淮切变线和高原切变线的认识与理解,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合成分析方法,从切变线与暴雨关系、切变线三维结构特征、切变线附近风场与环流特征以及切变线结构演变中的热力机制等方面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江淮切变线分为暖切变线、冷切变线、准静止切变线和低涡切变线4类,高原切变线分为高原横切变线和高原竖切变线2类.江淮切变线与高原切变线均与暴雨关系密切,夏季,有近70%的江淮切变线会产生暴雨,暖切变线暴雨对江淮地区切变线暴雨的雨量贡献最大,低涡切变线暴雨的降水强度最大但发生频率较低;近60%的高原横切变线给高原主体地区带来暴雨,超过55%的竖切变线造成高原东侧及其邻近地区暴雨.(2)江淮切变线与高原切变线均为边界层系统,特征层次分别位于850 hPa和500 hPa.时空尺度上,江淮冷切变线和高原横切变线水平尺度分别可达1000 km和2000 km,垂直伸展厚度分别可达5 km和2 km,生命期分别可达48 h和96 h;江淮切变线和高原横切变线在垂直方向上均有从低到高向北倾斜的特征.(3)江淮冷切变线与高原横切变线风场与环流特征存在差异,江淮冷切变线北侧为东北风,南侧为西南风;高原横切变线东、西两段风场有所不同,其西段类似于江淮冷切变线,东段在不同发展阶段风场有明显变化.(4)江淮冷切变线与高原横切变线的动力结构和热力结构存在差异.动力结构上,二者均位于正涡度带内,正涡度中心强度都在强盛阶段达到最大.热力结构上,江淮冷切变线附近低空锋区特征明显,其西段位于暖湿区内,东段位于干冷区内;高原横切变线南侧具有明显的高温、高湿特征,切变线北侧存在锋区结构.(5)切变线附近的大气非绝热加热与高原横切变线和江淮冷切变线演变关系密切,垂直非均匀加热作用是高原横切变线和江淮冷切变线发展增强最为重要的因子.二者热力结构有差异,减弱机制不同,干冷空气的侵入会导致高原横切变线强度减弱甚至消亡,江淮冷切变线的强度减弱则与南方暖湿空气的向北侵入有关.
文献关键词:
江淮切变线;高原切变线;结构特征;非绝热加热;异同性
作者姓名:
姚秀萍;张霞;马嘉理;闫丽朱;张硕
作者机构: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河南省气象台,郑州,45000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郑州,450003;北京应用气象研究所,北京,10002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姚秀萍;张霞;马嘉理;闫丽朱;张硕-.东亚夏季副热带平原和高原地区切变线特征的对比研究)[J].气象学报,2022(04):604-617
A类:
江淮切变线
B类:
东亚,副热带,线特征,平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切变线,纬度,带上,地形高度,迥异,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暴雨,三维结构特征,风场,环流特征,线结,结构演变,暖切变线,冷切,静止,低涡切变线,横切,江淮地区,雨量,降水强度,发生频率,原主,区带,原东,东侧,邻近地区,边界层,层系,hPa,时空尺度,平尺,伸展,生命期,垂直方向,北侧,东北风,南侧,西南风,两段,西段,东段,动力结构,正涡度,强盛,低空,段位,暖湿,干冷,冷区,高湿,非绝热加热,演变关系,非均匀,均匀加热,热作用,冷空气,入会,线强,消亡,湿空气,异同性
AB值:
0.19020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