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虾肝肠胞虫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文献摘要:
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又名"肠道上皮细胞孢子虫",于 2003 年被 Chay-aburakul等[1]首次发现,2009 年由 Tourtip 等[2]从生长缓慢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中分离并命名,主要感染斑节对虾、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等主要养殖虾类,除了长期肆虐印度、韩国、泰国等[3-5]多个国家的对虾养殖外,对我国对虾养殖业和食品安全也造成了威胁.2013 年,我国养殖凡纳滨对虾首次检出虾肝肠胞虫,随后在江苏、山东、辽宁等地[6-9]的养殖对虾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虾肝肠胞虫感染.因此,为降低虾肝肠胞虫对对虾养殖和食品安全的危害,建立高效实用的虾肝肠胞虫的检测与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目前,虾肝肠胞虫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建立了虾肝肠胞虫的组织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探索了虾肝肠胞虫的控制技术.鉴此,笔者在简述虾肝肠胞虫的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概述了虾肝肠胞虫的国内外最新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并根据虾肝肠胞虫现有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虾肝肠胞虫的检测与控制提供参考.
文献关键词:
虾肝肠胞虫;生物学特性;检测;控制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曹海鹏;夏婷婷;许拉;盖春蕾
作者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 国家水生动物病原库,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山东省海水养殖病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10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曹海鹏;夏婷婷;许拉;盖春蕾-.虾肝肠胞虫的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22(03):504-508
A类:
aburakul,Tourtip
B类:
虾肝肠胞虫,检测与控制,Enterocytozoon,hepatopenaei,又名,肠道上皮细胞,孢子,Chay,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虾类,肆虐,泰国,对虾养殖,养殖业,食品安全,对对,意义和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生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
AB值:
0.20496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