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正视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下)——兼论研究者的态度、话语与方法
文献摘要:
本文旨在阐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并指出研究者应有之态度,并反思其使用的话语与方法.首先,指出中国哲学自有其独特性,它不是从"是"说"有",而是从"存"讲"在",它通生死幽明而为一,从此岸通到彼岸而为一.再者,汉字是图象表意文字,它以存在为本位,由事物自身彰显意义.体会汉语本身的意味、意韵,进一步方能明白其意义.又,康德说的"无上命令"与儒学的道德本心,大相径庭不可等同视之.中国文明是"默运造化",不同于基督文明的"分说万物".哲学研究离不开经典与生活,古典生活话语、学术话语与整个现代生活世界是连续的.再者,呼吁应该正视话语权与主体性,在中西对比下,"筷子"是文化王道主义,"叉子"是文化霸权主义.中国是"存在与价值的和合性"为优先,西方是"思维与存在的一致性"为优先.随文检讨了朱熹哲学不是"横摄的静涵静摄系统",而是"横摄归纵"的系统.中国宗教不适合通过一神论去理解,他较接近于"万有在道论".同样的,理学、气学、心学都同意"体用一源,显微无间",都涉及道德创化之源,而中国哲学足以包容西方当前所谓after philosophy的发展.我们应该跨过近现代启蒙的限制,理解自家经典,对比文明交谈,开创崭新可能.
文献关键词:
主体;话语权;存在;价值;王道;霸权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林安梧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 易学及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林安梧-.正视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下)——兼论研究者的态度、话语与方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3):23-33
A类:
和合性
B类:
中国哲学,自有,生死,幽明,从此,此岸,通到,彼岸,再者,汉字,图象,表意文字,物自身,显意,意韵,明白,康德,无上,命令,儒学,本心,大相径庭,等同,造化,基督,分说,哲学研究,活话,学术话语,现代生活,生活世界,呼吁,中西对比,筷子,王道,叉子,文化霸权主义,思维与存在,随文,检讨,朱熹,合通,一神论,道论,气学,心学,体用一源,无间,创化,after,philosophy,跨过,近现代,现代启蒙,自家,交谈
AB值:
0.54746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