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电针足三里穴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0-1的调节作用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Z0)-1的调节作用.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电针足三里穴组、电针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每组大鼠均于麻醉后沿腹正中线切口,分离肠系膜上动脉,用无损伤血管夹夹闭其起始部位,30 min后松夹恢复血流60 min,造成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电针足三里穴组于大鼠缺血后即刻行电针双侧足三里穴30 min,强度为2~3 mA,频率2~100 Hz;电针非经非穴组采用相同频率和强度于缺血后即刻刺激大鼠非经非穴(足三里穴外侧旁开0.5 cm)30 min;模型组不做任何治疗.于缺血再灌注损伤60 min时,以腹主动脉放血法处死各组大鼠,留取每只大鼠的血液和10 cm远端回肠组织.将留取的大鼠血液经10 000 xg,4℃离心10 min后取上清得到血浆20 μL,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浆脏器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GP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氮、肌酐;免疫荧光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分布情况与表达水平.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 检验.结果 缺血再灌注损伤60 min时,模型组大鼠GPT、CK-MB、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分别为(88.1±11.6)μ/L、(482.3±69.7)μ/L、(11.6±3.7)mmol/L、(52.3±13.2)μmol/L,电针足三里穴组大鼠分别为(37.3±6.4)μ/L、(213.7±44.3)μ/L、(5.2±1.4)mmol/L、(30.1±5.7)μmol/L,电针非经非穴组大鼠分别为(85.7±13.4)μ/L、(460.2±72.3)μ/L、(10.8±4.2)mmol/L、(53.4±12.1)μmol/L,3 组大鼠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4063、55.3611、10.9582、14.6817,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穴组大鼠血浆中GPT、CK-MB、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与均降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126、10.285、5.116、4.883,P<0.05),而电针非经非穴组大鼠血浆中GPT、CK-MB、尿素氮和肌酐水平与模型组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足三里穴组大鼠血浆中GPT、CK-MB、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均低于电针非经非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07、-9.193、-4.000、-5.509,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60 min时,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分布异常,连续性破坏,表达减少;电针足三里穴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分布密度较大、完整、连续;电针非经非穴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0-1断裂,部分缺失,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荧光较弱、连续性消失.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可得,缺血再灌注损伤60 min时,电针足三里穴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蛋白表达(1.67±0.43)显著高于模型组(0.86±0.31)和电针非经非穴组(0.89±0.2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17、3.965,P<0.05);电针非经非穴组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1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
文献关键词:
电针;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紧密连接蛋白;足三里穴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杜明华;郭润;张文华;胡森
作者机构:
100853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医学科;100053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100853北京,医学创新研究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中心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杜明华;郭润;张文华;胡森-.电针足三里穴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小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0-1的调节作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2(04):315-321
A类:
B类:
电针,足三里穴,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小肠黏膜,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0,闭锁,非经,正中,中线,肠系膜上动脉,无损伤,管夹,夹闭,即刻,双侧足三里,mA,侧旁,腹主动脉,放血法,处死,留取,远端,回肠,xg,上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大鼠血浆,脏器功能,谷丙转氨酶,GPT,肌酸激酶同工酶,MB,尿素氮,肌酐,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印迹法,ZO,数据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染色结果,分布密度
AB值:
0.12673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