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老十针"加减方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临床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 观察"老十针"加减方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根据患者一般情况,予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稳定斑块、调整血糖、改善脑循环、溶栓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老十针"加减方针刺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治疗组35例中临床控制18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35例中临床控制7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8.6%.经秩和检验,Z=-3.25,P=0.001,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DHI评分2组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本组治疗前均升高(P<0.05),对照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均升高明显,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老十针"加减方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文献关键词:
针刺疗法;眩晕;后循环缺血;气血亏虚;老十针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梁立新;刘超;肖阳春;陈夷;石玉君
作者机构: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北京101300;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梁立新;刘超;肖阳春;陈夷;石玉君-."老十针"加减方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22(02):7-12
A类:
B类:
老十针,加减方,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血亏虚证,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斑块,脑循环,溶栓,基础治疗,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障碍量表,DHI,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安全性评价,显效,总有效率,秩和检验,明治,动脉平均血流速,高明,西医常规治疗,针刺疗法
AB值:
0.12858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