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乡村减贫:源起、实践与思考
文献摘要:
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要求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新中国前三十年,中国共产党从提高生产力、改变生产关系等方面使农业生产的生态、技术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国家对农村经济的抽取以及政治运动的嵌入,导致集体积累资金不足与个体收入低,从而降低了反贫困的成效.基于长时段的视角,从贫困作为社会问题、减贫的理念、减贫的实践与困境等方面进行了梳理,指出要将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贫困问题置于百年现代化进程中来看待,注重微观史的研究,归纳反贫困的多元路径,构建反贫困的相关理论,以此在理论层面上对"国家—村庄"之间上下互动的复杂关系的学术积累有所贡献.
文献关键词:
新中国前三十年;乡村贫困;减贫;实践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郭永平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 文学院,太原03000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郭永平-.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乡村减贫:源起、实践与思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78-85
A类:
新中国前三十年,集体积累
B类:
减贫,源起,消灭,实现共同富裕,义内,本质要求,以人为本理念,生产关系,技术条件,粮食产量,农村经济,积累资金,资金不足,个体收入,反贫困,长时段,贫困问题,微观史,多元路径,上下互动,复杂关系,乡村贫困,实践与反思
AB值:
0.339062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