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T1倾斜角-颈椎前凸角(T1S-CL)在三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中的意义
文献摘要:
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连续性3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手术前后颈椎序列和平衡状态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探究该术式下T1倾斜角减去C2-C7颈椎前凸角(T1S-CL)的合理阈值.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73例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接受连续性3节段ACDF,其中45例患者使用零切迹独立自锁系统,28例使用椎间融合器-前方钛板内固定系统,平均随访周期为73.8±8.6(m).颈椎矢状位参数包括CL、C2-C7矢状位垂直距离(C2-C7SVA)、T1S和T1S-CL,T1S-CL用于评估颈椎平衡状态,所有参数在术前和末次于颈椎X线上测得.生活质量由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评估,NDI=20分定义为生活质量评分阈值.T1S-CL阈值的确定基于影像学参数和临床指标,通过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双重判定.结果 CL和T1S在末次较术前相比均有提高(P<0.05)而T1SCL平均减低4.5±9.7°(P=0.008),C2-C7 SVA对比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3).临床疗效方面,NDI和JOA在末次较术前相比显著改善(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末次随访C2-C7SVA与T1S-CL存在相关性,T1S与T1S-CL存在相关性(P<0.05),末次随访NDI与矢状位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C2-C7SVA为NDI的独立危险因素(x2=34.02,P=0.001,比值比=1.51,ROC-AUC=0.955),而 T1S-CL 为 C2-C7 SVA 的独立影响因素(x2=12.26,P=0.001,比值比=1.24,ROC-AUC=0.878).当NDI=20分时,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C2-C7 SVA的临界值为29.2 mm,此时对应T1S-CL的阈值为20.7°.结论 3节段ACDF能够重建CSM患者颈椎矢状位序列并改善颈椎平衡状态.对于该人群,C2-C7SVA的临界值为29.2mm,此时对应颈椎平衡参数T1S-CL的阈值为20.7°.
文献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多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T1倾斜角减C2-C7颈椎前凸角;临床结局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肖士鹏;徐帅;李士春;云才
作者机构:
100043北京,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骨科;100044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肖士鹏;徐帅;李士春;云才-.T1倾斜角-颈椎前凸角(T1S-CL)在三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中的意义)[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22(06):558-565
A类:
T1SCL,多节段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B类:
倾斜角,前凸,凸角,三节段,研究目的,ACDF,手术前后,后颈,平衡状态,术式,减去,C2,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脊髓型颈椎病,CSM,自锁,椎间融合器,前方,钛板,板内固定,内固定系统,颈椎矢状位参数,垂直距离,C7SVA,次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矫形外科,科协,JOA,生活质量评分,影像学参数,临床指标,减低,比基,x2,比值比,独立影响因素,分析预测,够重,矢状位序列,该人,2mm,平衡参数,临床结局
AB值:
0.20396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