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利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文献摘要:
在川西平原稻油轮作典型的砂质壤土区,设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堆腐还田和直接还田)、灌溉方式(淹灌和有氧灌溉)和施氮水平(0、75、150、225 kg/hm2)的3因素裂区试验,分析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主要生育时期水稻氮素积累、结实期(抽穗和成熟期)氮素转运与利用、稻谷产量及成熟期稻田耕层(0~20 cm)土壤脲酶活性、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秸秆堆腐还田对水稻氮素利用和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控作用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的,同一水氮管理下,成熟期植株和籽粒氮积累量分别提高了9.7%~32.9%和7.5%~45.3%,增产7.3%~18.5%,各生育期的平均土壤脲酶活性提高4.8%~9.7%;同一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处理下,相比于淹灌处理,有氧灌溉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并能提高多数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及脲酶活性;同一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水稻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产量、各器官(除2017年成熟期的穗外)和植株的氮素积累量及抽穗至成熟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土壤脲酶活性和硝态氮质量分数均先增加,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最高,继续增加施氮量,这些指标反而降低.本研究条件下,油菜秸秆堆腐还田和有氧灌溉与配施150 kg/hm2氮肥的综合管理模式可有效增强结实期土壤耕层脲酶活性,提高植株氮素积累量、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从而促进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同步提高.
文献关键词:
水稻;稻油轮作;秸秆还田;水氮管理;氮素利用;土壤理化性质
作者姓名:
孙园园;张桥;孙永健;殷尧翥;刘芳艳;马鹏;马均
作者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 温江 611130;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温江 611130;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2
引用格式:
[1]孙园园;张桥;孙永健;殷尧翥;刘芳艳;马鹏;马均-.秸秆还田与水氮管理对水稻氮素利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1):65-74
A类:
B类:
水氮管理,氮素利用,土壤理化性质,川西平原,稻油轮作,砂质,壤土,秸秆还田方式,灌溉方式,淹灌,有氧,施氮水平,hm2,裂区试验,生育时期,结实期,抽穗,成熟期,氮素转运,稻谷产量,稻田,土壤脲酶活性,铵态氮,硝态氮,氮质量分数,互作效应,秸秆直接还田,植株,籽粒,氮积累量,生育期,施氮量,提高产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数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用量,各器官,氮素积累量,运量,加施,油菜秸秆,配施,综合管理模式,土壤耕层,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
AB值:
0.22057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