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杂交籼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探索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水稻减氮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和'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栽培为对照(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施氮量187.5 kg/hm2,T0),设3种减氮栽培处理:单一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减氮10%,T1),增密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4.0×104/hm2、减氮10%,T2),控水增密减氮(轻干湿交替灌溉、种植密度24.0×104/hm2、减氮10%,T3).研究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与常规高产栽培(T0)相比,单一减氮栽培(T1)水稻根干重、根系α-NA氧化量、根系伤流强度有显著降低;增密减氮栽培(T2)水稻根干重与T0基本相当,但根系α-NA氧化量、根系伤流强度显著降低;控水增密减氮栽培(T3)在拔节期和抽穗期的水稻根系生长指标与T0差异较小,成熟期多显著高于T0.2)与T0相比,T1在拔节、抽穗、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多显著降低;T2和T3在拔节、抽穗期的氮素积累量与T0差异较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成熟期穗部氮素分配量均为T3>T0>T2>T1;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T3>T2>T1,且T3上述指标均较T0有所提高.3)4种栽培模式的水稻产量表现为T3>T0>T2>T1.T1较T0产量降低6.37%,其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显著降低;T2主要降低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因而产量也有所降低;T3较T0增产1.78%,主要提高了结实率和千粒重.[结论]单一减氮显著降低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氮素积累量,进而造成显著减产;增密减氮能有效提高水稻根系生长量和氮素积累量,减少产量损失;控水增密减氮栽培能显著提高水稻中后期根系生理活性和氮素积累量,并促进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穗部转运,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减氮高产.
文献关键词:
杂交籼稻;减氮;控水;增密;产量
作者姓名:
李敏;罗德强;蒋明金;江学海;姬广梅;李立江;周维佳
作者机构: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06
引用格式:
[1]李敏;罗德强;蒋明金;江学海;姬广梅;李立江;周维佳-.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杂交籼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2(04):598-610
A类:
B类:
同减,栽培模式,杂交籼稻,氮素吸收利用,调控效应,高产栽培,湿润灌溉,种植密度,hm2,施氮量,T0,增密减氮,控水,干湿交替灌溉,根系生长,根干重,NA,伤流,拔节期,抽穗期,生长指标,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成熟阶段,穗部,氮素分配,配量,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偏生产力,水稻产量,产量表现,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生长量,减产,少产,产量损失,根系生理,生理活性,营养器官,氮肥利用率
AB值:
0.19522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