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荒漠绿洲区不同绿肥还田方式下玉米农田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特征
文献摘要:
传统土壤团聚体评价方法不能描述团聚体微观结构特征,且对<0.25 mm粒径团聚体细化分析不足.利用现代显微技术,准确定量农艺措施对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的影响对于采取科学的土壤管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开始于2016年,为长期定位试验.在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荒漠绿洲区,通过田间试验探究麦后复种绿肥不同还田方式[全量翻压(TG)、地表覆盖免耕(NTG)、地上部收获后根茬翻压(T)、地上部收获后根茬免耕(NT)]和不复种绿肥翻耕休闲(CT)对轮作玉米农田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特征的影响.在2019—2020年,利用扫描电镜(SEM)获得玉米抽雄吐丝期农田0~30 cm土壤超微观图像,定性揭示其表观特征,并运用Nano Measurer图像处理软件定量分析土壤颗粒粒径特征和团聚体特征.研究表明:在CT中,玉米农田土壤颗粒粒径主要集中在0.25 mm以下,其中23.9%~27.4%的为粒径在0.05~0.25 mm、表面光滑、形状较为规则的土壤砂粒,其余为粉粒和黏粒(美国制),团聚体数量占颗粒总数的9.1%~9.6%.与CT相比,绿肥根茬还田(NT、T)的玉米农田土壤颗粒为大量粒径在0.05~0.1 mm之间的极细砂粒,NT和T处理的团聚体数量分别提高10.1%~23.3%和14.4%~17.3%.绿肥全量还田(TG、NTG)可促进玉米农田以单粒为基础的砂粒粒径减小,由小粒径单粒构成大量表面粗糙多孔、凹凸不平,附着有大量粉粒和黏粒的团聚体,团聚体粒径主要集中在0.1~0.25 mm,与CT处理相比,团聚体数量分别提高25.8%~50.9%和34.1%~43.4%,其中NTG处理具有形成粒径>0.25 mm大团聚体的构造性能和潜力.由此说明,在荒漠绿洲区,麦后复种绿肥全量还田条件下,全量翻压或地表覆盖免耕还田措施可使后茬玉米农田具有良好的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文献关键词:
扫描电镜;绿肥;还田方式;玉米;土壤团聚体;微结构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吕汉强;胡发龙;于爱忠;苏向向;王玉珑;殷文;柴强
作者机构: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7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吕汉强;胡发龙;于爱忠;苏向向;王玉珑;殷文;柴强-.荒漠绿洲区不同绿肥还田方式下玉米农田土壤团聚体微结构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06):952-964
A类:
B类:
荒漠绿洲,绿肥还田,还田方式,玉米农田,农田土壤,土壤团聚体,微观结构特征,显微技术,准确定量,农艺措施,团聚体结构,土壤管理,长期定位试验,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田间试验,试验探究,麦后复种,复种绿肥,翻压,地表覆盖,免耕,NTG,地上部,不复,翻耕,轮作,吐丝,超微,表观特征,Nano,Measurer,处理软件,土壤颗粒,颗粒粒径,表面光,粉粒,黏粒,根茬还田,细砂,全量还田,砂粒粒径,小粒径,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大团聚体,构造性
AB值:
0.25945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