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行为视觉训练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行为视觉训练对弱视儿童视力及视功能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弱视治疗的210例(335眼)患儿的病例资料.将所有患儿按训练方法不同分为2组,A组应用行为视觉训练方法(102例167眼),B组应用常规弱视治疗方法(108例168眼).其中每组按年龄分为5岁≤年龄<8岁组、8岁≤年龄<11岁组、11岁≤年龄<14岁组;按弱视类型分为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和形觉剥夺性弱视组;按弱视程度分为轻中度弱视组和重度弱视组.收集各组患儿训练前后的眼轴长度(AL)、等效球镜度数(SE)、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立体视锐度等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训练后1个月,A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训练后1个月、3个月,A组中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有效率高于同一时间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P1个月=0.024,P3个月=0.021).B组中轻中度弱视组患儿有效率均高于同一时间点重度弱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训练后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患儿正常立体视恢复率均高于同一时间点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训练后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中5岁≤年龄<8岁组患儿正常立体视恢复率均高于同一时间点8岁≤年龄<11岁组、11岁≤年龄<14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训练后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和B组中屈光不正性弱视组患儿正常立体视恢复率均高于同一时间点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和形觉剥夺性弱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训练后1个月、3个月、6个月,A组和B组中轻中度弱视组患儿正常立体视恢复率均高于同一时间点重度弱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训练后6个月,屈光不正性弱视组中,A组患儿SE变化量及AL变化量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行为视觉训练有助于弱视儿童双眼立体视功能的恢复,尤其对单纯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效果较差的弱视患儿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并能减缓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训练后近视漂移的幅度;立体视功能的重建与患儿年龄、弱视类型和弱视程度有关.
文献关键词:
行为视觉训练;弱视;儿童;视功能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骆瑶;李霄;迟英杰;郑广瑛
作者机构: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骆瑶;李霄;迟英杰;郑广瑛-.儿童弱视的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行为视觉训练)[J].眼科新进展,2022(11):887-892
A类:
行为视觉训练
B类:
儿童弱视,弱视儿童,儿童视力,视功能,相关影响因素,郑州大学,病例资料,训练方法,屈光不正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形觉剥夺,轻中度,眼轴长度,AL,等效球镜度数,SE,最佳矫正视力,BCVA,立体视锐度,临床数据,统计学分析,总有效率,同一时间,P1,P3,恢复率,变化量,双眼,常规治疗方法,远视,近视漂移
AB值:
0.14043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