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职业打假的诚信失范及其治理——以食品安全为例
文献摘要:
职业打假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遏制假冒伪劣产品有其特定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诚信治理的工具,因而被学界和司法部门认可.但由于其实质是以不诚信对抗不诚信的灰色经营方式,因而从其出现以来,对此种现象是否认可就出现高度争议.近年来,食品安全职业打假人通过知假买假、恶意投诉举报、恶意复议诉讼等不诚信的手段,向生产经营者、市场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施加压力,最终实现牟取暴利的目的.职业打假已违背了消费维权的初衷,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消耗了行政执法资源和司法资源,对诚信社会建设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治理职业打假,一方面应尽快制定国家层面的信用立法,把职业打假者和生产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者同时认定为失信人,对其进行失信惩戒;一方面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高行政监管水平,统一司法裁判标准,并对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文献关键词:
职业打假人;食品安全;诚实守信原则;信用立法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吴鹏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吴鹏-.职业打假的诚信失范及其治理——以食品安全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79-85
A类:
打假者
B类:
失范,食品安全,中国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制假,假冒伪劣,伪劣产品,上成,司法部门,其实质,经营方式,否认,全职,职业打假人,人通,知假买假,恶意投诉举报,复议,生产经营者,市场监管部门,司法机关,施加压力,牟取暴利,违背,消费维权,初衷,扰乱,市场秩序,行政执法,司法资源,诚信社会建设,信用立法,制售,售假,失信惩戒,法律制度,高行,行政监管,监管水平,司法裁判标准,违法犯罪,犯罪行为,严厉打击,诚实守信原则
AB值:
0.3386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