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播期对长江下游不同类型晚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水稻全育期温光资源配置间关系
文献摘要:
为研究晚稻品种在不同播期处理下的产量、生理特征及温光配置情况,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晚粳稻的品种类型及其适宜播期.以大面积推广的2个籼稻为对照、以7个常规粳稻和3个籼粳杂交稻为材料,在当地晚稻可用播种期内(6月中旬至7月上旬)均匀设置播期[即0 d(Ⅰ)、+T d(Ⅱ)、+2T d(Ⅲ)、+3T d(Ⅳ)、+4T d(Ⅴ)],研究晚稻随播期的推迟在产量、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等生理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籼稻全生育期略有延长,主要源于灌浆期的延长;粳稻随播期推迟,其灌浆期亦有所延长,但由于营养生长期缩短幅度较大,导致全生育期略有缩短;不同晚稻品种类型间,随着播期的推迟,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粳稻产量略有波动.其中常规粳稻在5个播期下产量[(8.0±0.5)t hm–2]表现基本平稳,差异不显著;籼粳杂交稻先产量增加后降低,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播期Ⅳ和播期Ⅲ达到峰值,最高为11.0 t hm–2和9.1 t hm–2;籼稻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明显降低.同时,不同品种类型间产量差异随播期推迟逐渐增大,产量差从0.5 t hm–2增大到5.1 t hm–2;播期变化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各有不同.随着播期延迟,有效穗数有所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不同程度降低,而千粒重无显著变化;不同播期下主成分分析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品种特征差异从库源协同性差异,逐渐演化为库源协同性叠加温光资源配置差异,再演变为后期低温耐性差异.综上所述,长江下游稻区晚籼稻应适当早播,充分利用前期温光资源,通过足穗达到高产.相对于籼稻,粳稻拥有较强的播期适应性.在前茬作物收获较晚的情况下,选择籼粳杂交稻品种更具产量保障,而选择最佳播期可使籼粳杂交稻产量最大化.
文献关键词:
播期;晚稻;产量;温光资源配置;水稻品种类型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冯向前;殷敏;王孟佳;马横宇;刘元辉;褚光;徐春梅;章秀福;王丹英;张运波;陈松
作者机构:
长江大学农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5;中国水稻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1400;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洋试验站, 江苏盐城 22404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冯向前;殷敏;王孟佳;马横宇;刘元辉;褚光;徐春梅;章秀福;王丹英;张运波;陈松-.播期对长江下游不同类型晚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水稻全育期温光资源配置间关系)[J].作物学报,2022(10):2597-2613
A类:
温光资源配置,+2T,+3T,+4T,水稻品种类型
B类:
晚稻品种,不同播期,生理特征,配置情况,长江下游地区,晚粳稻,籼稻,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播种期,中旬,上旬,+T,推迟,干物质积累,全生育期,灌浆期,营养生长期,hm,不同品种,产量差异,产量构成因子,各有不同,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品种特征,特征差异,协同性,加温,配置差异,再演,低温耐性,综上所述,晚籼,应适当,前茬作物,杂交稻品种,最佳播期
AB值:
0.20673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