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方案及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观察性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不同抗凝方案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抽取2018年7月至2021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65岁及以上住院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未抗凝组、华法林组、达比加群酯组,比较3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年内累积再住院率、全因死亡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437例患者,其中未抗凝组88例(20.14%)、华法林组157例(35.93%)、达比加群酯组192例(43.93%),抗凝率79.86%.与未抗凝组相比,华法林组和达比加群酯组能显著降低1年内再住院率(80.70%vs.42.00%vs.22.90%,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2.27%vs.22.29%vs.9.90%,P<0.05)、全因死亡率(12.50%vs.3.82%vs.0.52%,P<0.05)以及脑血管事件发生率(23.86%vs.7.01%vs.4.17%,P<0.05);与未抗凝组和达比加群酯组相比,华法林组显著增加小出血事件发生率(12.50%vs.21.02%vs.10.42%,P<0.05),达比加群酯较华法林能进一步降低1年内再住院率和累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未抗凝治疗(0.371,95%CI:0.210~0.655,P=0.001)以及出血史(0.101,95%CI:0.032~0.319,P<0.01)是1年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服用达比加群酯(2.908,95%CI:1.565~5.404,P=0.001)是保护因素.结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抗凝不足,抗凝治疗可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应促进抗凝治疗规范化及个体化.
文献关键词:
心房颤动;老年患者;抗凝治疗;随访研究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许国琴;杨满琴;尤敏;丁丽
作者机构: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23000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安徽合肥23000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安徽合肥23000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许国琴;杨满琴;尤敏;丁丽-.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方案及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观察性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2(16):1692-1696
A类:
B类: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抗凝方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观察性研究,中医药大学,住院患者,华法林,达比加群酯,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再住院率,全因死亡率,logistic,共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抗凝治疗,内主,服用,保护因素,临床医师,临床药师,治疗规范,老年患者,随访研究
AB值:
0.11453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