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白杄分布格局及未来变化
文献摘要:
白杄(Picea meyeri) 1989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Ⅱ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该研究基于白杄在中国地区的50条有效分布点记录和12个环境因子变量,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分析全新世中期、现代、2050年和2070年四个时期白杄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通过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和刀切法检验确定限制现代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并利用响应曲线确定环境因子变量的适宜区间,以明确不同时期白杄潜在地理分布区域和面积,为白杄的引种以及保护管理提供依据.结果 显示:(1) MaxEnt模型预测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为0.979,说明该模型预测的潜在分布精度准确,预测结果的可信度高.(2)影响白杄潜在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及其适宜生长范围为:海拔(1200~2300 m)、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25%~28%)、最湿月降雨量(90~145 mm)和年平均温度(0~5℃).(3)现代白杆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总面积为103.56万km2,主要位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九峰山、正蓝旗、多伦县)、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大石洞、五台山)以及河北省部分地区(雾灵山、塞罕坝).(4)从全新世中期到现代气候条件下,白杆在内蒙古北部高纬度地区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减少,生存适宜度降低,内蒙古中部大部分最适生区丧失;2070年RCP2.6排放情景下,白杄在山西省、河北省等低纬度地区的适生区也基本丧失,与现代分布区相比,白杆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缩小,并且向内蒙古东北方向迁移.研究表明,从全新世中期到2070年,白杄的潜在分布区面积逐渐缩小,且有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其最适生区范围也向内蒙古东北地区移动.
文献关键词:
潜在适生区;气候变化;气候因子;白杄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吴晓萌;叶冬梅;白玉娥;段国珍;王玲;孙昊田
作者机构: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呼和浩特010019;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西宁810016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吴晓萌;叶冬梅;白玉娥;段国珍;王玲;孙昊田-.基于MaxEnt模型的中国白杄分布格局及未来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22(01):162-172
A类:
meyeri
B类:
MaxEnt,中国白,白杄,分布格局,未来变化,Picea,被评,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珍稀濒危植物,中国地区,布点,环境因子,因子变量,ArcGIS,全新世,四个时期,刀切法,主导因子,响应曲线,适宜区,潜在地理分布区,分布区域,引种,保护管理,受试者工作曲线,线面,可信度,气候因子,昼夜温差,降雨量,年平均温度,总面积,km2,中西部地区,九峰山,正蓝旗,多伦县,大石,石洞,五台山,雾灵山,塞罕坝,气候条件,古北,高纬度地区,潜在分布区,适宜度,内蒙古中部,RCP2,排放情景,低纬度地区,未来气候,东北方向,高海拔地区,潜在适生区
AB值:
0.313001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