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星系结构成分分解星表的比较以及对低表面亮度星系选取的影响
文献摘要:
星系面亮度轮廓的成分分解有助于理解星系的形成与演化.己有若干个基于大样本星系图像给出的星系结构成分分解星表,它们在星系结构的统计性质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个体拟合结果相差较大,当选取低表面亮度星系(low surface brightness galaxies,LSBG)进行小样本研究时,会导致较大偏差,因此,研究这些星表结果的异同十分必要.基于Meert等人(M16星表)和Domínguez等人(MPP-VAC星表)发布的星系成分分解星表,对两个星表在单成分拟合及两成分分解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对于单成分拟合样本,两个星表各拟合参数的结果比较接近.而对两成分拟合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在早型星系中,除了 Sérsic指数,两个星表核球成分拟合结果的一致性略好于盘成分,核球与盘成分的半光半径、面亮度和视星等的平均弥散比分别为0.83,0.94和0.52;在晚型星系中,两个星表盘成分拟合结果的一致性要显著好于核球成分,核球和盘成分的半光半径、Sérsic指数、面亮度和视星等的平均弥散比分别为4.9,3,3和4.而造成两个星表两成分拟合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是MPP-VAC星表对因中心像素太亮而影响拟合的星系在拟合时限制了 Sérsic指数n的取值范围,使所得成分分解的结果更为合理.依据LSBG的定义,发现晚型星系中LSBG候选体占12%,其中只有1/4的星系被两个星表共同认定为LSBG,而由于拟合结果差异使得剩余3/4的星系仅被一个星表判定为 LSBG.
文献关键词:
星系结构;成分分解;结构参数
作者姓名:
沈梦婷;尹君;郝蕾;卢家风;蒋青权;李静
作者机构:
西华师范大学,南充637000;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20003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沈梦婷;尹君;郝蕾;卢家风;蒋青权;李静-.星系结构成分分解星表的比较以及对低表面亮度星系选取的影响)[J].天文学进展,2022(02):228-249
A类:
星系结构,LSBG,Meert,Dom,nguez,rsic
B类:
成分分解,星表,亮度,形成与演化,若干个,大样本,统计性质,当选,low,surface,brightness,galaxies,小样本,大偏差,M16,MPP,VAC,两成,拟合参数,结果比较,较后,核球,盘成,视星等,弥散,表盘,心像,像素,时限,取值范围
AB值:
0.21856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