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P2-NaxCoO2材料Ca掺杂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文献摘要: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P2-NaxCoO2材料的Ca掺杂性质,结果表明,掺杂Ca倾向位于氧原子与氧原子形成的三棱柱中心,此三棱柱与周围的CoO6八面体共边.Ca通过电子转移与周围的氧发生较强的化学相互作用,削弱了相邻的Co-O键.Ca-CoO2的相互作用强于Na-CoO2的相互作用,Ca的嵌入能约为7.90 eV,几乎是Na的两倍(~4.25 eV).借助两个Na以及一个Na和一个Ca在CoO2层间形成的稳定结构研究了Ca-Na和Na-Na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a-Na的作用使Na难以接近Ca,从而减少了Na在Ca周围的分布.分子动力学研究表明,Ca-Na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Na在不同位置的分布随Na含量的剧烈变化.在P2-NaxCoO2中通过Ca掺杂提高电池的性能主要归因于Ca-CoO2和Ca-Na的强相互作用,这两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充放电过程中材料的结构变化,提高了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文献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P2-NaxCoO2;Ca掺杂;电荷密度;分子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马秋菊;童路;汪丽莉;宓一鸣;赵新新
作者机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数理与统计学院,上海20162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马秋菊;童路;汪丽莉;宓一鸣;赵新新-.P2-NaxCoO2材料Ca掺杂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材料导报,2022(12):16-21
A类:
NaxCoO2,CoO2,难以接近
B类:
P2,第一性原理研究,基于密度,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方法,氧原子,三棱柱,CoO6,八面体,电子转移,eV,两倍,稳定结构,结构研究,分子动力学,动力学研究,不同位置,归因于,强相互作用,充放电过程,中材,循环稳定性,电荷密度
AB值:
0.22769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