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模式
文献摘要:
为研究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基本群落现状及其沿中下游的变化趋势,于2019—2020年对长江中下游干流开展了3次野外调查.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129属种,总密度和总生物量(无灰干重)平均值分别为174 ind./m2和0.645 g/m2.自中游到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总种类数呈下降趋势;水生昆虫密度下降,其他类群密度上升;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密度呈下降趋势,捕食者和撕食者密度上升.相关分析显示水深和平均流速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总结了不同类群的分布模式:寡毛类与摇蚊类均喜深水缓流,两者适宜水深流速范围差异不大;腹足类喜水浅缓流,适宜水深与流速范围均较窄,而双壳类则相反.其他水生昆虫类、多毛类和钩虾类适宜水深范围较宽,流速范围相对较窄.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环境水流需求研究和水库生态调度等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文献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水深;平均流速;分布模式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梦娜;高文娟;张婷玉;赵永晶;吴兴华;李媛;王洪铸;崔永德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梦娜;高文娟;张婷玉;赵永晶;吴兴华;李媛;王洪铸;崔永德-.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模式)[J].水生生物学报,2022(10):1546-1555
A类:
B类:
长江中下游干流,大型底栖动物,分布模式,野外调查,总生物量,干重,ind,游到,昆虫,收集者,捕食者,水深,平均流速,不同类群,摇蚊,深水,缓流,腹足类,水浅,较窄,双壳类,虫类,多毛类,虾类,动物环境,环境水,需求研究,水库生态调度,等保,保护与管理,基础资料
AB值:
0.269867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