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林型转化对土壤碳氮稳定性的影响
文献摘要:
于2020年8月份,选取安徽省旌德县国营蔡家桥林场中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次生林、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杉木(Cunninghi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的林分,每个林型内随机设置3个20 mx20 m独立的重复样地(共9个样地);在每个样地的土壤剖面内采用多点混合取样法,在土层(h)0<h≤10 cm、10 cm<h≤30 cm、30 cm<hi≤50 cm处采集混合土样9个(共计81个样品).利用同位素质谱仪联用的元素分析仪(EA-IRMS)系统测定土壤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原子分数(6(13C))、稳定氮同位素原子分数(δ(15N));应用专业仪器及规范方法测定土壤含水率、pH、电导率、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杜凯氏真实显著性差异检验法(Tukey's HSD)、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法、逐步多元回归法,分析次生林转化为人工林后(林型转化)对土壤碳氮稳定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次生林转化为人工林后,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原子分数(δ(13C))和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无显著变化,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原子分数随土层下降而升高;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原子分数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且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含水率、土壤pH对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原子分数变异性的累计贡献率达45.06%.马尾松次生林的土壤有机碳周转,高于湿地松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林型转化后,土壤稳定氮同位素原子分数(δ(15N))显著升高,土壤稳定氮同位素原子分数,与碳氮质量分数比(w(C)∶w(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有效铵态氮、土壤全氮、土壤有效硝态氮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全氮、土壤含水率、土壤全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有效硝态氮、碳氮质量分数比(w(C)∶w(N))对土壤稳定氮同位素原子分数变异性的累计贡献率达57.80%.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林型转化后,不同的植被类型、林分结构、管理措施等,会导致土壤碳、氮的流失,从而降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
文献关键词:
林型转化;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碳氮稳定性;稳定碳氮同位素
作者姓名:
马锐豪;王斐;樊伟;夏开;徐小牛
作者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
引用格式:
[1]马锐豪;王斐;樊伟;夏开;徐小牛-.林型转化对土壤碳氮稳定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2(08):89-97
A类:
林型转化,土壤碳氮稳定性,Cunninghiamia,mx20
B类:
旌德县,国营,林场,Pinus,massoniana,elliottii,lanceolata,立地条件,样地,土壤剖面,合取,土层,同位素质谱,质谱仪,元素分析仪,EA,IRMS,统测,土壤样品,稳定碳同位素,13C,稳定氮同位素,15N,土壤含水率,电导率,有效氮,可溶性有机碳,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差异检验,检验法,Tukey,HSD,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回归分析法,皮尔逊,相关分析法,逐步多元回归,多元回归法,综合影响,土壤稳定,土壤有机碳,有机碳质量,碳质量分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变异性,累计贡献,马尾松次生林,碳周转,湿地松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氮质量分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铵态氮,土壤全氮,硝态氮,土壤全磷,综合研究,植被类型,林分结构,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质,土壤理化性质,稳定碳氮同位素
AB值:
0.22796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