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急诊实施气泡式管理的实践和效果
文献摘要:
背景 上海市2022年3至5月发生的新型冠状(新冠)病毒Omicron疫情(简称:本次疫情)使得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重症医学科急诊救治和疫情防控非常具有挑战.目的 探讨实施气泡式管理策略对急诊救治和疫情防控的效果.设计观察性研究.方法 本次疫情期间我院为大气泡,急诊作为中气泡,设置缓冲、急救、诊室和留观4个小气泡.基于"四区二通道二预检"对急诊原来的布局和流程加以改造.四区:①清洁区为医务人员生活区、办公室、库房及个人防护设备(PPE)穿戴区,②潜在污染区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第一脱卸间(一脱间)和第二脱卸间(二脱间),③污染区包括第二预检区、候诊区、急救小气泡、诊室小气泡、留观室小气泡,④高风险区为第一预检区和缓冲小气泡;二通道:清洁和污染通道;二次预检:预检初筛在急诊入口处,入急诊后根据五级分诊预检.急诊缓冲小气泡接诊健康码红码、无48 h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预检初筛时医生判断为危重症的患儿;抢救室小气泡接诊有48 h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第二次预检五级分诊Ⅰ级和Ⅱ级患儿;诊室小气泡接诊有48 h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或虽无48 h内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但现场抗原检测阴性、第二次预检Ⅲ~Ⅴ级患儿;留观小气泡收治我院当天核酸检测结果阴性、需要留观的患儿.设立第二急诊作为急诊出现新冠阳性患儿需要临时封控时的备用急诊室.建立气泡破裂预案,当患儿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但因报告延迟而进入急诊抢救室和诊室小气泡时,暴露场所先进行环境采样以评估环境污染程度,终末消毒后再次采样以评估环境安全性,核酸检测阴性再恢复使用.必要时启用第二急诊.主要结局指标医护、医辅人员职业暴露和医院感染.结果 我院急诊共接诊患儿12114例,Ⅰ~Ⅴ级分别有15、310、8728、2564、497例.进行大抢救7次,中抢救32次,小抢救1070次.58例收入PICU,急诊就诊死亡3例.未发生医院感染.陆续有急诊医生36名、护士38名、医辅人员3名参加了每5 d 1次的出入泡换防,未发生医护、医辅人员职业暴露.急诊缓冲小气泡接诊29例,其中3例核酸检测阳性,3例因疾病危重转入急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收治652例,12例因病情加重转入PICU.预检初筛引导55例至新冠门诊,其中4例核酸检测阳性.急诊共接诊6例新冠病毒感染患儿,其中3例患儿核酸检测结果阳性但报告延迟而进入急诊抢救室和诊室小气泡,造成环境污染,经终末消毒后再次采样核酸检测阴性恢复使用.结论 调整急诊气泡布局、优化就诊流程,满足急诊急症及危重症首诊救治和疫情防控,达到医院感染和职业暴露双零是可以实现的,破泡风险是存在的,须做好预案.
文献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职业暴露;急诊;危重症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杨雪;张燕红;程晔;陈扬;何丽明;王文超;陆国平;马健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医院感染科 上海,20110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雪;张燕红;程晔;陈扬;何丽明;王文超;陆国平;马健-.上海市2022年3至5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急诊实施气泡式管理的实践和效果)[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22(03):175-178
A类:
B类: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医院急诊,气泡式管理,Omicron,我院,重症医学科,急诊救治,设计观,观察性研究,大气泡,中气,小气泡,四区,二通,清洁区,医务人员,生活区,库房,防护设备,PPE,穿戴,污染区,个人防护用品,品第,脱卸,候诊,高风险区,和缓,污染通道,初筛,入口处,五级,分诊,接诊,健康码,阴性结果,危重症,抗原检测,当天,核酸检测结果,备用,急诊室,预案,急诊抢救室,污染程度,终末消毒,环境安全性,启用,结局指标,人员职业,职业暴露,医院感染,PICU,护士,出入,换防,病危,转入,急诊留观室,因病,新冠病毒,染患,成环,就诊流程,急症,首诊
AB值:
0.24408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