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近40年青藏高原生态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文献摘要:
20世纪80年代至今近40年间,青藏高原自然与人工生态系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亟需对其生态系统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系统定量的解析.本研究利用1980年至2018年间8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与覆被数据,将青藏高原9类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灌丛、草地、农田、城镇、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荒漠,依其主要构成组分,划分为以植被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森林、灌丛、草地)、以无机环境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荒漠),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农田、城镇)共三大类.统计分析表明1980至2018年的近40年来,青藏高原以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面积约占61.9%,其中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率较大,局部年际变化逾30%/10a,草地灌丛面积扩张明显,最高可达约7%/10a.此外,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冰川消减较快,下降速率约达25%/10a.青藏高原东缘向西城镇扩张明显,城镇面积占比增加约40%.研究还对气温和降水计算其变化速率,量化驱动生态系统演变的外部气候环境的时空动态特征,结合地理环境变量、人类活动强度、土壤侵蚀度、生物丰度等综合的驱动因素指标,建立多层级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以植被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变化速率与气温、降水的变化速率呈现显著负相关,以无机环境要素为主的自然生态系统与气候因子的变化速率呈现显著正相关,人工生态系统则与外部环境因素耦合关系不强,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森林、灌丛、草地一类自然植被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之间呈现负反馈的保守性耦合关系,相比较水体与湿地、冰川、裸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来讲,具有更强的韧性,因此保护区域自然植被将有利于维护青藏高原整体的生态屏障功能.
文献关键词: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驱动因素;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子滢;李周园;董世魁;符曼琳;李泳珊;李生梅;武胜男;马春晖;马天啸;曹越
作者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北京 100083;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 110016;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北京 10008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子滢;李周园;董世魁;符曼琳;李泳珊;李生梅;武胜男;马春晖;马天啸;曹越-.近40年青藏高原生态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J].生态学报,2022(22):8941-8952
A类:
B类:
年青,原生态,生态格局,格局演变,驱动因素,原自,自然与人工,人工生态系统,系统发生,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格局,研究利用,遥感解译,生态系统类型,灌丛,冰川,裸地,依其,成组,自然生态,原以,草地生态系统,年际变化,10a,喜马拉雅山脉,消减,降速,青藏高原东缘,西城,城镇扩张,气温和降水,气候环境,时空动态特征,地理环境,环境变量,人类活动强度,土壤侵蚀,生物丰度,多层级结构,环境要素,气候因子,因素耦合,耦合关系,自然植被,植被生态,负反馈,保守性,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区,护青,屏障功能
AB值:
0.31951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