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次妊娠母儿结局的自身对照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次妊娠病情变化、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具有2次分娩结局的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2次妊娠期不同阶段血小板计数、药物治疗、母体并发症及新生儿情况。采用 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配对样本 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0例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18例为初产妊娠前诊断,22例为初产妊娠期首次诊断,2次妊娠前血小板水平及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二胎组与初产组比较,妊娠早、中、晚期平均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轻、中、重度减少患者的构成比,母体出血评分及药物治疗率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次妊娠期母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早产、贫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二胎组产后出血及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0.0%(12/40)和22.5%(9/40),分别高于初产组的7.5%(3/40)和5.0%(2/40)( χ2值分别为6.64和5.17, P值分别为0.010和0.023);二胎组产后出血量高于初产组[500 ml(213~795 ml)与300 ml(163~400 ml), Z=-2.34, P=0.019]。二胎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初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二胎组新生儿出生1周内最低血小板计数为(202.2±106.7)×10 9/L,低于初产组[(222.5±91.8)×10 9/L, Z=-2.04, P=0.041]。 结论: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二胎妊娠与初产相比原发病情无明显加重,妊娠期母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增加,但分娩期产后出血风险增加,新生儿被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增高。
文献关键词:
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特发性;妊娠并发症,血液;血小板减少;妊娠结局;婴儿,新生
作者姓名:
王一麟;刘越飞;杨京晶;徐雪;梁梅英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044;房山区妇幼保健医院妇产科,北京 102400
引用格式:
[1]王一麟;刘越飞;杨京晶;徐雪;梁梅英-.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次妊娠母儿结局的自身对照研究)[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2(07):538-544
A类:
B类:
非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母儿结局,自身对照,对照研究,妊娠病,病情变化,母体并发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分娩结局,血小板计数,Fisher,概率法,Wilcoxon,符号秩检验,Mann,Whitney,统计学分析,初产,血小板水平,治疗情况,构成比,出血评分,治疗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早产,贫血,严重产后出血,产后出血量,ml,新生儿出生体重,被动免疫,颅内出血,病死率,10 ,二胎妊娠,原发病,并发症发生率,分娩期,出血风险,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特发性,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婴儿
AB值:
0.21355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