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249例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胚系基因检测结果分析与解读
文献摘要:
目的:分析国内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胚系致病性突变,探讨胚系致病性突变携带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胚系基因检测的249例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列腺癌患者的资料。患者年龄为(66.7±9.2)岁,确诊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28.50(2.43~1481.11)ng/ml;T
1~2期84例(33.7%),T
3~4期98例(39.3%),T分期不明67例(26.9%);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1~3组51例(20.5%),4~5组198例(79.5%)。高危和极高危定义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前列腺癌指南(2022年第1版)。高危79例,极高危170例。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胚系DNA,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panel检测。按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美国分子病理学协会(ACMG/AMP)2015版指南对胚系基因检测数据进行解读。聚焦16种前列腺癌遗传易感基因,分析胚系致病性突变率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与东亚健康人群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比较,分析与高危或极高危前列腺癌致病风险相关的胚系突变。
结果:本研究249例中共检出18个(7.2%)胚系致病性突变,分别由18例患者携带。有胚系突变患者一级亲属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比率较无胚系突变者显著增高[50%(9/18)与13%(30/231),
P<0.001],有胚系突变患者与无胚系突变患者的年龄[(68.2±9.3)岁与(66.6±9.2)岁]、PSA[中位值:40.68ng/ml与28.00ng/ml]、ISUP分级分组[4~5组:88.9%(16/18)与78.8%(182/231)]、T分期[T
3~4期:38.9%(7/18)与39.4%(91/2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8个胚系致病性突变位于8个基因上,分别为BRCA2 (7例,38.9%)、MSH2(3例,16.7%)、PALB2(2例,11.1%)、ATM(2例,11.1%)、RAD51C(1例,5.6%)、PMS2(1例,5.6%)、MSH6(1例,5.6%)和HOXB13(1例,5.6%)。对249例患者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与东亚健康人群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BRCA2(
OR=11.1, 95%
CI 4.8~ 25.6,
P<0.001)和MSH2(
OR=43.5, 95%
CI 8.5~200.0,
P<0.001)基因的胚系致病性突变可显著增加男性罹患高危或极高危前列腺癌的风险。
结论:本研究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胚系致病性突变率为7.2%,携带胚系BRCA2或MSH2基因致病性突变可显著增加男性罹患高危或极高危前列腺癌的风险。
文献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癌;高危;胚系;基因检测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吴俊龙;韦煜;曾浩;李永红;朱耀;叶定伟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 上海市泌尿肿瘤研究所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上海 20003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成都 610041;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泌尿外科,广州 51006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吴俊龙;韦煜;曾浩;李永红;朱耀;叶定伟-.249例高危和极高危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胚系基因检测结果分析与解读)[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2(07):512-517
A类:
00ng,RAD51C
B类:
非转移性,转移性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检测,致病性,携带者,临床病理特征,复旦大学,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患者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ml,T
,泌尿,ISUP,分级分组,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提取,第二代测序,二代测序技术,panel,医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国分,分子病理学,学协会,ACMG,AMP,检测数据,遗传易感,易感基因,突变率,东亚,亚健康人群,高危前列腺癌,致病风险,胚系突变,共检出,一级亲属,肿瘤病,68ng,变位,BRCA2,MSH2,PALB2,ATM,PMS2,MSH6,HOXB13,罹患,前列腺肿瘤
AB值:
0.24965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