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儿童干扰素刺激基因表达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文献摘要:
目的:建立儿童干扰素刺激基因(ISG)表达检测方法,确立参考值范围,初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21年9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的Ⅰ型干扰素病患者作为疾病组,同时纳入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疾病组共纳入18例患儿,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共采集血液样本25份,首次检测的中位年龄为8.5岁。对照组共纳入28名健康儿童,年龄1~18岁,中位年龄10.5岁,其中男性15名,女性13名。分别提取疾病组和对照组外周血总RNA并逆转录为互补DNA(cDNA)。以β肌动蛋白基因(β-Actin)和鸟氨酸脱羧酶抗酶基因(OAZ)为内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干扰素诱导的四肽重复蛋白1基因(IFIT1)、干扰素α诱导蛋白27基因(IFI27)、干扰素诱导蛋白44样基因(IFI44L)、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唾液酸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样凝集素1基因(SIGLEC1)、含有S-腺苷甲硫氨酸结构域2基因(RSAD2)的相对表达量,以6个ISG的中值为干扰素评分(IS)。去除正常对照中表达明显异常的样本,将其他样本的cDNA混合作为参照,重新检测各样本并计算IS,将大于对照 xˉ+2 s的IS结果判断为异常。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内和组间IS的差异。 结果:对照组IS均值为1.046,标准差0.755,IS截断值为2.556。18例Ⅰ型干扰素病患者组IS异常的有15例(15/18),IS均值为27.010。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素疾病患者组IS明显升高( t=4.247, P=0.000 1)。该检测方法的准确度为91.30%(42/46),精密度为7.47%(0.084/1.124),敏感度为15/18,特异度为96.43%(27/28)。 结论:本研究通过ISG表达的检测并计算IS,为临床筛查以及动态监测Ⅰ型干扰素疾病变化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手段。
文献关键词:
干扰素Ⅰ型;干扰素刺激基因;干扰素评分;Ⅰ型干扰素病;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作者姓名:
李文道;王薇;王伟;马明圣;宋红梅
作者机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北京100730
引用格式:
[1]李文道;王薇;王伟;马明圣;宋红梅-.儿童干扰素刺激基因表达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22(06):603-609
A类:
OAZ,SIGLEC1,干扰素评分,+2
B类:
干扰素刺激基因,建立与应用,参考值范围,临床应用价值,北京协和医院,医院儿科,健康儿童,中男,血液样本,逆转录,cDNA,肌动蛋白,Actin,鸟氨酸,脱羧酶,酶基因,内参,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IFIT1,IFI27,IFI44L,ISG15,唾液酸,免疫球蛋白,凝集素,腺苷,甲硫氨酸,结构域,RSAD2,相对表达量,中值,正常对照,Mann,Whitney,截断值,精密度,临床筛查
AB值:
0.25787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