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PCI后高危患者的常规功能测试或标准治疗: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文献摘要:
由于目前的临床试验数据极少,学者们尚无法制定出一套针对心肌血运重建后的特定随访监测方案。比如包括常规功能测试在内的后续策略是否能改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高危患者的临床结果尚不确定。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将1 706名接受过PCI的具有高风险解剖或临床特征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在PCI后1年进行常规功能测试(核负荷试验、运动心电图或负荷超声心动图)的随访策略或仅接受标准治疗。主要结局是2年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的复合结局发生率;关键的次要结局包括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和重复血运重建。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4.7岁,21.0%有左主干病变,43.5%有分叉病变,69.8%有多支病变,70.1%有弥漫长病变,38.7%有糖尿病,96.4%使用了药物洗脱支架。2年时,功能测试组849例患者中的46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5.5%)和标准治疗组857例患者中的51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6.0%)发生了主要结果事件〔风险比为0.90,95%可信区间(95% CI)为0.61~1.35, P=0.62〕;主要结果的组成部分没有组间差异。2年时,功能测试组12.3%的患者和标准治疗组9.3%的患者接受了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差异为2.99%,95% CI为-0.01~5.99),两组分别有8.1%和5.8%的患者接受了重复血运重建(差异为2.23%,95% CI为-0.22~4.68)。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在接受PCI的高危患者中,与单独的标准治疗相比,常规功能测试的随访策略并没有改善患者2年的临床结局。
文献关键词:
作者姓名:
罗红敏
作者机构:
引用格式:
[1]罗红敏-.PCI后高危患者的常规功能测试或标准治疗:一项随机临床试验)[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2(08):862
A类:
B类:
PCI,高危患者,功能测试,随机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数据,极少,血运重建,随访监测,监测方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临床结果,受过,动心,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随访策略,全因死亡,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平均年龄,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多支病变,弥漫,药物洗脱支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曲线估计,风险比,可信区间,临床结局
AB值:
0.274734
相似文献
动态学习赋能心电图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疗效的研究
刘汝刚;孙庆华;庞佼佼;姬冰;梁春苗;孙家欣;吴伟明;黄伟毅;徐峰;张海涛;于学忠;王聪;陈玉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济南 250012;山东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济南 250012;山东省卫生系统急危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2;山东省高等学校心肺脑复苏研究重点实验室,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智能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济南 250061;广东省水电医院中医康复科,广州 511340;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术后恢复中心,北京 100037;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北京 100730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